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一位放弃评正高级的教师:不倦怠不佛系不躺平,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是什么?

更新 2023-10-20

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行走教育已经27年,从一名青涩的年轻教师,到今天成长为拥有副高级教师称号,获评市级名师、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别人的眼里,或许,我是一个很成功的老师。

 

回顾这27年的历程,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在职业倦怠中沉沦,也没有因为遭遇失败而“佛系”,更没有因为“职称”的渺茫希望而选择“躺平”。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的心里一直涌动着一眼“不老泉”?

 

狄金森的诗跃然脑海:“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它栖息在灵魂里\唱没有歌词的歌曲\永远,不会停息…… 

 

1

 

因为始终满怀希望,就有了爬山涉水的勇气和力量!

 

从上班初期“我要当个好老师”的愿望开始,我的眼睛就开始捕捉周围世界里那些好老师,他们如何面对学生、面对教学、面对工作。

 

我也跟着认真的研读教材、勤奋的沉醉在教学研究中,不知不觉,就在同龄人中变得不一样起来。

 

而生活并没有因此许我一帆风顺,在推选参评实际教学能手的时候被挤掉,在“一级教师”到“副高级教师”职称晋升中等待14年,在日常评优时因为论资排辈一再后延……我也失望、愤怒过,也有短暂的消沉和愤怒。

 

但是,我庆幸自己能在短暂的情绪困惑之后调整好自己,因为内心深处一直相信,自己有无数潜能,我还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

 

在没有完全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时刻放弃一切努力,是懦夫的表现。

 

所以,每一次风雨,都在为成就一个更完美的自己积蓄力量,每一次挫折都会使我更加强大。从教师成长为教科室主任、副校长……

 

面对每一个岗位,我想的是在这个岗位上发挥到极致,因此,每一点工作的业绩,都会坚定我的信念。

 

始终对自己充满希望,使我从不允许自己平庸的动力,人间值不值得,只有拼尽全力生活的人才有资格回答。

 

2

 

因为一直坚持读书,就用了一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旷达与泰然。

 

漫长的岁月里,如何让希望的灯盏永不熄灭?如何让我们对当下的工作饱含激情?

 

对于一个小县城的我来说,唯有不间断的读书,让我跨越时空阻隔,打破狭隘的壁垒,不间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正如狄金森的另一首诗所写: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从上班初期,就遇上了一位倡导读书的好校长,于是,就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很多老师认为读书是浪费时间的事情,或者停留在功利层面。

 

但是,在资源有限、师资不够强大的县城里,我何以保持不断成长的姿态,以免于成为一类年年拿着“旧船票”上船,不知不觉进入一种机械生活的教师?

 

读书是我唯一的出路,其间,大量的阅读赋予了我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一些有力量的书走进了我的世界:《追风筝的人》《肖申克的救赎》《谁动了我的奶酪》《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在朱永新、肖川那里我读懂了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里,我知道教育者最大的幸福是在研究教育教学、守望学生成长的历程中。

 

我一点点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撰写几百万字的微博,甚至在一二年级每周通过书信反馈班级学生成长,我从没有觉得辛苦,而是沉醉于教育过程的曼妙。

 

3

 

因为迷恋人的成长,教育的每一刻便都值得研究和品位。

 

踏上讲台的那一刻,就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们暂时放下生活里的不快,全身心地进入教学,去回应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尤其是看着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娃娃渐渐长成一个翩翩少年,作为伴随儿童成长的老师,我必须时刻保持一种谨慎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最需要的关心和帮助。

 

即便其间遭遇一些奇葩的“事件”,但是,也不能熄灭我对儿童成长奥秘的探索。

 

因为,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遇到怎样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便在学校环境不尽如意的情况下,走进教室的刹那,总是调整到精神饱满的状态,给学生阳光、给学生力量。因为教师这个工作不同于任何一项工作,它触及人的心灵,关系人的成长。

 

至于职称,我始终是尽人事,听天命。但是,我也清醒地看到职称晋升带给教师的巨大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功利化。

 

有人曾经说我正高级教师很有希望,但是我选择放弃,如果把这个当作工作的目标,势必会裹挟在功利之中,时时遭受得失之心的煎熬,倒不如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时光如流,保尔·柯察金的话依旧有力: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随手点个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