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句段分析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问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 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地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2)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4)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记叙文阅读。

雪夜的老人

叶骑

①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撒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这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着想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⑪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⑫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⑬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⑭风雪愈紧了。

⑮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试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文章为什么以"雪夜的老人"为题?请简要分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

(4)文章最后说"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来源:2021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谁的微信

蒙福森

那天,老高在上班。近来单位的事特别多,特别烦。老高正忙着,突然,口袋里的手机振动了一下,老高拿出手机一看,有一条微信,儿子发来的。老高的儿子在外地读大学,已经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了。

"老爸,下班了?"

 老高回复:"没有,正忙着呢。"

"您和老妈还好吗?"

老高蓦然一怔,回道:"好,都好。你呢?好吗?"

"我啊,很好,我每天跑步,打球,上课……过几天我要参加学校篮球比赛……"

老高看着手机里大段大段的文字,心想:今天儿子咋回事了?太阳打西边出来啦?

老高有些茫然。

儿子继续发微信,一条接一条,老高读得眼花缭乱,一条还没有看完,没来得及回复,另一条又来了。

老高懵了。

老高去了一趟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好让头脑冷静下来。洗过脸后,老高思维清晰多了,脑海里突然间跳出一个念头来--接下来,他该问钱了吧。

"老爸,我想买台电脑用来学习。给我打三千块钱,好吗?"

老高在心里窃笑了一下,回道:"好啊。你什么时候要?"

"当然是现在啦。"

"可我正上班呢,忙得很,没空。下班再打给你好吗?"

"好。你什么时候下班?"

"十二点。"

手机终于像一匹奔跑了很久的马,暂时安静下来了。

下班后,老高刚回到家,儿子的微信又来了:"老爸,怎么还没打钱啊?我在街上,等着买电脑呢。"

老高立刻回了一句:"等等。"老高对老婆桂芬说:"儿子来微信了,要钱买电脑呢。"

桂芬说:"那赶紧打给他呀。"

老高说:"可我怀疑这不是咱们儿子。和我微信聊天的,应该是一个骗子,他捡到了咱儿子的手机,想敲诈一笔!"

桂芬大吃一惊:"这、这是怎么回事啊?你咋知道是骗子?你打儿子电话啊!"

 老高说:"打了,没接。和他微信聊天,他就聊。"

桂芬说:"打儿子辅导员的电话,跟儿子联系。"

辅导员的电话打通了,联系上儿子后,儿子说,手机丢了,正在上课,本想放学后再打电话告诉你们。

老高说,有人捡到你的手机了,想诈骗一笔钱。

儿子哦了一声,没说几句就挂掉了。老高说:"看见了吧,这才是咱儿子。"

桂芬觉得奇怪,问老高:"你咋知道那不是咱们儿子?"

老高打开儿子的微信给桂芬看:"这几年儿子在上海读大学,你什么时候见过他主动问候我,并和我聊这么多话--每次,无论我说什么,写了多少字,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他都草草地简单回复几个字:'嗯''哦''知道了'等等。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儿子,跟我聊了这么多,心里就嘀咕:这是我儿子吗?该不会是骗子吧?你看看,果然是骗子!"

桂芬叹息:"谁让你和儿子有代沟有隔阂啊!从小到大,你和儿子说过多少句话?"

老高沉默下来,有些伤感。

桂芬安慰他:"唉,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你别往心里去。"

老高很不高兴:"年轻人就是这样吗?"

"你发什么火,你不也是这样--你跟你父母一年到头聊过几句话?你关心过他们吗?你有多久没去看望他们了?有多久没和他们一起吃饭了?"桂芬瞪了老高一眼。老高的心突然痉挛了一下,像被子弹击中一样。

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老高的心里,像被雨水浇湿了似的,湿漉漉的。

老高冒雨来到一栋旧楼,提着大包小包,上到五楼,昏暗的路灯下,老高望着那扇熟悉而又陌生的门,百感交集,稍顷,轻轻地敲了一下,一下,又一下。

"谁呀?"屋里,一个苍老的声音传出来。

那是老高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的声音。

"爸,是我……"老高靠在门框上,不由自主地,脸上泪水肆意流淌。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从老高收到"儿子"不寻常的微信写起,再写老高识破骗局并在与妻子的对话中自我反省,最后写老高雨夜回家探望父母。

B.

文中的老高是一个渴望得到儿子的关爱,但又和儿子存在代沟与隔阂的父亲形象。

C.

文中桂芬说的"你发什么火……"这句话主要是针对老高对她发火而做出的反击回应,此时她觉得很委屈。

D.

这篇小说大量采用对话描写,通过对话描写,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2)小说开头部分老高看到"儿子"发来的一连串微信后,内心也产生一系列反应,请从文中找出描述老高反应的词语并填到下列横线上。

   →②    →③    →冷静

(3)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黄昏时,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4)小说结尾处写到老高"脸上泪水肆意流淌",请说说老高流泪的原因。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请简要分析这样结尾的好处。

(5)这篇小说折射出什么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孩子,你觉得可以为改变这种现象做出哪些努力?

来源:2021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窗花舞

张金凤

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

④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⑤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⑥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⑦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

⑧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着用来自己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⑨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⑩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说"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请你认真阅读③~⑤段,概括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词使用的妙处。

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3)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4)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以文中的"窗花"为例,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链接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多次在不同场合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常常在考察中点赞那些植根于人民群众朴素劳动、传承守护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来源: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孩子的饭兜

赵汀生

①在北京城区,许多小学的学生,每天上学除了背上书包,还得带个饭兜;提包样方砖样,形状不一;灰的黑的粉的,颜色各异。说是饭兜,其实是餐具兜,里面并无饭,通常是一个分成若干个格子的饭盒、一个汤碗、一个匙筷盒、一块小桌垫。有的会将水壶也放里边。

②孩子大多由父母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接送,饭兜自然一概由他们拎着。早上快到校门口时,孩子说到了,把饭兜给我吧。提兜的总是说,不急不急。待走到校门口的家长止步线前,才将饭兜递过去:"你自己拎了啊,兜里有水,可别忘了喝。"而后,微笑着目送子走进校门。有的还会走到围墙边,踮起脚尖,透过栅栏的空隙往里看,直到那个背着双肩书包、拎着饭兜的身影消失在视线里。

③下午放学时,校门前早站满了人。一看到自家孩子的班级走出来,忙挤过人群,疾步到孩子面前,倏地将饭兜夺过来:"中午吃什么?好吃不?吃饱没有?……"有个小女孩,上学由父母接送,住在学校附近的爷爷,每天放学时总在校门口候着,不论晴天雨天,不论刮风下雪,不论严寒酷暑。雷打不动,只为一件事--把孙女的饭兜接过来,拿回自己家将餐具清洗干净。次日早上,爷爷又准时守候在校门口,笑眯眯地将饭兜交给孙女,便和孙女说上两句话。有人问小女孩,爷爷是为了给你洗餐具还是为了每天能见见你?小女孩笑答,我觉得都有吧。

④清洗饭兜里的餐具。是家长每天必做的功课。用流动水仔细清洗,尔后逐件摊开,北京气候干燥,很快就能晾干,收起时见不到一丁点水珠或湿痕。装餐具时先将饭盒置于兜底,再放上汤碗、匙筷盒,继而放入折叠整齐的小桌垫以及水壶--上午要喝水,中午用餐时先要铺好小垫,将饭兜里的东西摆放规整,能方便孩子取用。家长清洗时根据饭盒中的残渣,可以大致推测午餐的菜品,或荤或素,或油腻或清淡,或大米或西食,并以此为参考,按照营养均衡搭配,补齐短板的原则,为孩子做出下一顿饭菜。

⑤都说北京大爷善侃,户外石桌上打牌,公园里遛鸟,三五个凑在一块儿,京腔京调,坦率直白,风趣幽默,聊国家大事、皇城轶事、街坊传闻,也有侃家事的时候。而侃家事时又总是离不开饭兜这个话题。

⑥想起改革开放前我在农村中学走读,每天早上出门时将用一片旧布包起来的二三两大米、一小玻璃瓶咸菜、一双竹筷塞进书包。走十几里路到校后先进厨房,小心地将大米倒入小饭钵,置于蒸笼里,然后才进教室自习。走读生们的菜装得并不很密实,菜汁渗进书包布料,于是常有腐败的酸臭味弥漫在教室里。偶有同学带的菜是酒糟腌萝卜或猪油兑酱油,香味阵阵,馋得大家直咽口水。那时书包也是饭兜,家长顾不上装饭菜、餐具的家什有何讲究,他们关心的只是如何省下点大米,保障走读的孩子午餐能吃上米饭而不是地瓜土豆之类,如何争取在孩子带的咸菜里下点菜籽油。

此时的北京,正是人间四月天,在"一树一树的花开""新鲜初放芽的绿"的丽景中,看着,听着、想着关于孩子饭兜的种种,心中不禁涌动着情感的波澜,"是爱,是暖",是感恩,是希冀。

(选文有改动)

(1)选文主要写了北京城区家长送饭兜、接饭兜、清洗饭兜,聊饭兜等有关内容。第⑥段回忆了改革开放前有关农村书包的故事,是否多余?请说明理由。

(2)选文第③段结尾写到"小女孩笑答,我觉得都有吧",请结合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补写此时小女孩的心理活动。

(3)请揣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下午放学时,校门前早站满了人。一看到自家孩子的班级走出来,忙挤过人群,疾步到孩子面前,倏地将饭兜夺过来:"中午吃什么?好吃不?吃饱没有?……"

(4)阅读选文第⑦段描写景物的划线句子,说说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

来源:2021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真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小题。

胖子与瘦子

(俄罗斯)契河夫

①两位朋友在从莫斯科通往彼得堡的尼古拉铁路的一个站点上邂逅。两个人中一位是胖子,一位是瘦子。那胖子刚在站点的餐厅用过午餐,嘴唇油光锃亮,活像两颗熟透了的樱桃。他身上散发出一股烈性葡萄酒和橙花的气息。瘦子呢,刚从车厢里出来,费劲地拖着提箱、大包小包和几只纸板盒子。他的身上则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息。他的身后,有个尖下巴的瘦女人在东张西望,那是他的妻子,此外还有他的儿子,一位高个子的中学生,眯着一只眼睛。

②"波尔菲里!"胖子一见瘦子,大声招呼起来,"是你吗?亲爱的!多少年没见了!"

③"老天爷!"瘦子惊呼起来,"米沙!我少年时的朋友!哪阵风把你吹到这儿来的?"

④于是两个老朋友亲吻了起来,吻了一次又一次,连吻了三次,眼望着对方的泪眼。两人无不为这次意外相遇而惊喜交集。

⑤"亲爱的!"亲吻之后,瘦子先开了口,"真没有想到!太意外了!我说,你好好瞧瞧我!啊,你还是那么帅!那么倜傥风流,那么讲究打扮!啊,老天爷!你时来运转了?发财了?结婚了吗?你瞧,我成家了……她是我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他是我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纳法尼亚 ,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中学同班同学!"

⑥纳法奈尔想了想,摘下帽子。

⑦"中学时的同学!"瘦子接着说,"你还记得,大家怎么拿你开心的事吗?大家管你叫赫洛斯特拉特 ,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书烧了一个窟窿。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 ,因为我喜欢告状。哈,哈……那时我俩还是少不经事的孩子呢。别害怕,纳法尼亚!走近点儿……这位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⑧纳法尼亚犹豫片刻,躲到了父亲的背后去了。

⑨"你好吗,朋友?"胖子得意洋洋地看着朋友,问,"在哪里高就?做到几品官了?"

⑩"是在供职,亲爱的!是八品文官,两年了。得过一枚斯坦尼斯拉夫勋章。薪水不算高……嗨,凑合着过呗。妻子教音乐。我呢,私底下用木料做些烟盒,挺不错的烟盒!一只卖一卢布。要是一下子买十只或更多的,可以让些价。凑合着过呗。知道吗,原本是个科员,如今上调到本部门任科长……往后就在那儿任职了。我说,你呢?怕已是五品文官了吧?啊?"

⑪"不,亲爱的,还要高哩。"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还得过两枚星章。"

⑫瘦子一听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脸色舒展开来,现出喜气洋洋的笑容来,脸上、眼睛里似乎火星四射。他整个人像是蜷缩起来,弯腰弓背,矮了大半截儿……他的手提箱、大包小包和纸板盒全都蜷缩起来,现出条条皱纹来……他妻子的尖嘴巴越发尖了。纳法奈尔挺直了身子,扣上制服上所有的扣子……

⑬"我,大人……可说是非常高兴!您可说是我少年时的朋友,一下子青云直上,做了这么大的官!嘻,嘻,大人!"

⑭"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说,"干吗用这样的腔调!你我是少年时的朋友,何必用官场上的那套奉承?"

⑮"哪能呢……您说哪里去了……"瘦子的身子蜷缩得越发厉害了,笑嘻嘻地说,"承蒙您大人的好意……鄙人如沾再生甘露……大人,他是犬子纳法奈尔……这是贱妻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

⑯胖子刚想说句客气话,可只见瘦子脸上一副诚惶诚恐、低三下四的寒酸相,直要呕出来。他扭过脸,伸出手来告别。

⑰瘦子只握住对方三只指头,深深鞠了一躬,嘴里发出中国人那样的"嘻嘻"笑声。他妻子也莞尔一笑,纳法奈尔双脚咔嚓一声,挺身敬礼,把制帽也掉落到了地上。一家三口又喜又惊。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契诃夫小说选》)

[注释]①纳法尼亚:纳法奈尔的爱称。②赫洛斯特拉特: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356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③厄菲阿尔特:古代希腊人,曾引波斯军队入境,出卖同胞。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语境,说说第⑫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的手提箱、大包小包和纸板盒全都蜷缩起来,现出条条皱纹来……

(3)简要分析第⑨段在选文中的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

(5)"瘦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简要作答。

来源:2021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花盆里,常种着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等。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父母送我去大学报到。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她指着角落里的一簇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我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

④母亲退休之后,慢慢开始种起了花,阳台上的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但没有见到过"人脸花",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每到年前母亲总会去花市挑一枝果实多的买回家,养在阳台上,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时,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 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朵朵"人脸花"。整齐的五瓣花瓣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我用微信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②﹣⑤段叙述了四个与植物有关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不是发生在阳台上,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

(2)第④段加点短语"共同的约定"具体指什么?请根据上下文内容作答。

(3)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列举母亲在阳台上种的多种植物,表现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的特点。

B.

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皆大欢喜"既指孩子们因刻着自己名字的葫芦结果丰硕而欢喜,又指父母因满足孩子们的心愿而欢喜。

C.

第③段写"我每次都会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主要原因是这些花奇怪且美丽,我被它们吸引了。

D.

第④段"从实用转变为审美"可以看出,母亲退休后不再关心家务,而是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

(4)分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谈谈你对本文标题"阳台上的花"的理解。

(6)本文第③段写母亲命名"人脸花",结尾才点明花名及花语,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来源:2021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以下各题。

风雪夜归人

马亚伟

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冬天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

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 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

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

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

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

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

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

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 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

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风雪夜归人"为题,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

B.

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

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D.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这是环境描写,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②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这是动作描写,分析动作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3)小说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这一形象仍很鲜明,结合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4)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在叙述上总是调动着读者情绪,让读者始终牵挂着"父亲"的归来,这样使小说富有感染力。说说小说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来源:2021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半个父亲疼

葛亚夫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脆弱。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标识度和分辨率,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佛光普照,哪怕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如雷贯耳。

③小时,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以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参我一本。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眼疾手快,但大长腿没能跟上,被铁钩抽到,烙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 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

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抚养着。

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癣疾煎熬的。 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援着他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一点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烫癣。我下不了手!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泪,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

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的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作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我谅解了父亲,开始和三十多年前的他与自己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生活里,我们都有彼此的影像。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磨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酣睡得像个孩子一样。或许,也可以说,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⑪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可摔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选自《安庆晚报》2020年11月25日)

(1)梳理全文完成如表。

清洁

父亲为我敷药

父亲烫癣

  

"半个父亲疼"的含义

①"   "

②"   "

"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2)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赏析加点词)

②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说说文末"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来源:2021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给我妈尝尝

严明

①前年春天,父亲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回到家后,我问妈:“我能不能出去一段时间?”我妈说:“去吧,肯定没问题。”我打算跟合肥的张亮从定运出发,开车去甘肃拍照。走的时候我跟卧床的父亲辞行,妈帮我喊他:“严明要去甘肃了,过些天就回来!”“哦……”愣了一会儿,他又补了一句,“带点好吃的。”话刚说完我妈就笑了,说:“你牙都没有了,能吃什么?”妈说的是实情,缺牙外加病重、爸已经只能吃我妈做的小力了。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隐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

②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

③几个月前,我在外地讲课,临走时收到礼品,一箱石榴。纸箱外印有硕大的彩色石榴图片,还有“怀远石榴”几个大字,看看亲动。我从小就知道,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不过没有吃过的印象,大概是因为没在它成熟的季节回去过。石榴花我是见过的,钟形的花裂为六瓣。蕊在其中,艳丽异常。它有个坚实的底托,那就是孕有果实的地方。

④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以前有首民歌,唱“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新疆也有石榴花?资料上说,石榴择土不严,在沙土上都能茁壮生长。我老家的地里就是那种土壤。

⑤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

⑥不多想,能在第三地见到怀远石榴也是意外,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

⑦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再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我也吃了,果真很甜,水分特别足,籽儿很小,一大把入得口中,稍一嘴,果粒即破。然后,就可以像喝饮料一般饮下那些汁水。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想必是因为产地的关系,母子的这场分食异常平静,平静得有些肃穆。我心里清楚,这奇异的果实是那片土地所出,如今爸爸正长眠在那片土地上。

⑧妈妈上一次吃怀远石榴,很有可能是在她刚嫁过去的时候,或是在生我的时候。

⑨那时,她才二十多岁。那时候,她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

(选自《读者》2021年第6期)

(1)分析文章以“给我妈尝尝为题的好处。

(2)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在结构上有哪些作用?

(3)文章第⑦段使用“肃穆”词,有哪些原因?

(4)请你阅读全文,概括“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来源:2021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

养一朵雪花

石兵

①少年时,我曾悄悄养了一朵雪花。如今想来,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可在当年,我竟真的做到了。

②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多特别大,让我萌生了养一朵雪花的念头。试验了多次,我发现雪花落在手上很快就会融化,便取了一块冻得冰冷的铁片,小心翼翼地让雪花落在上面,趁它没有融化,放入院落中的地窖里。

③那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小城堡,贮存着过冬的大白菜,天气极冷,大白菜上结着冰碴,整整齐齐站成一排。

④彼时,我还是个身材瘦小的孩子,矮下身就能钻入地窖。我把盛着雪花的铁片放在最冷的角落里,尽量让自己离雪花远一点,害怕不小心呵出的热气融化了它。

⑤后来,这朵雪花竟然真的在地窖里安了家。每天清晨,天未亮时,我都会在最冷的时分悄悄打开菜窖,用一支小小的手电筒照向它。雪花的花瓣一片也没少,紧紧贴在灰黑色的铁片上。尽管颜色渐渐不再那么洁白,变得有些晶莹剔透,但是,它依然保持着一朵雪花的纯洁与美丽,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美好。

⑥那时,家里穷,大白菜就是过冬唯一的蔬菜,母亲隔几天就会取出一棵。我没有告诉母亲地窖里养了一朵雪花,只是每次都躲在母亲身后,提醒她取那些离雪花远的大白菜。

⑦白菜一棵一棵变少,冬天一天一天过去,我养在地窖里的雪花却一直灿烂。

⑧一天黄昏,天空阴沉了许久,再一次飘起了雪花,可没一会儿,就变成了淅淅沥沥的雨,落在地上顺着沟沟坎坎四处流淌,最后,竟顺着菜窖的门缝流了进去。

⑨我为此忧心忡忡,待到雨势渐小,小心翼翼打开地窖的门,竟然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所有的大白菜都开满了晶莹的雪花,是的,晶莹的雪花。原来,那些滴入地窖的雨因为地窖中气温极低,便在落下后迅速凝结。大白菜的菜叶上,地窖的地面上,还有那块铁片的身上,都“绽开”了雪花。只是,这些雪花都没有我养的那朵漂亮。

⑩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地窖美景只存在了短短几天。气温已经不可逆转地上升,冬天过去,春天就要来了。

⑪我养的那朵雪花是在某个清晨悄悄消失的,只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那天,我走入菜窖,拿起那块不再冰冷的铁片,突然忧伤起来。

⑫多年后的一天,白发苍苍的母亲从床下拿出一块泛黄的铁片递给我,问:“这个铁片,你还记得吗?”

⑬我一直以为没有人知道我养雪花的事。见我惊奇地瞪大眼睛,母亲笑着说:“你只养了一朵雪花,我可是养了一大堆呢。为了养雪花,我去学校找老师请教,老师说,只要温度够低,让雪花与空气隔开,它就能存放更久。那年冬天,每次下雪,我都悄悄收集一些,把它们放在背阳的地方养着,看到你的雪花要化了,我就悄悄运一朵放在上面。我知道你每天早上去看它,所以就在你睡熟后悄悄替换一朵。晚上可真冷啊,出去一趟就冻得脸也红腿也疼。”

⑭原来,养雪花的人不是我,而是母亲。为了孩子一个童话般的愿望,一件在成人世界中毫无意义的事情,母亲放弃了睡眠与温暖,默默付出了这么多。我一直认为是自己养了一朵雪花,独立完成了一件困难至极的事,这种源于童年的自信让我始终笃信自己是个被幸运眷顾的人,让我在遇到困难时仍然充满信心,却不知一切的幸运其实都源于母亲,她默默为我筑造起一座童话城堡,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⑮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虽然我的童年贫穷与饥饿如影随形,但因为母亲,因为那朵养了一冬的雪花,一切都被铺陈了温暖而美好的背景。这背景的底色,就是爱吧。

(选自《意林》2021年7月刊)

(1)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2)第⑥段中加点的字“躲”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3)第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5)本文故事情节安排巧妙,请作简要分析。

来源:2021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清洁人生》一文,回答以下各题。

①一只猫在阳光下清理自己。客厅东向,阳台上,只有上午大约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能够照射到阳光。猫是守时的动物,总是在阳光最好的时候,跑到那里进行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清洗工作。

②猫那么干净,每次抱完他,我还是会去洗手。

③我父亲是干净的。他的相貌是,他的生活是,他的爱情也是。我总想象父亲会在晴天的日子,把他唯一的白衬衫,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院子里的黑铁丝绳上。黑铁丝是脏的,他的白衬衫上总是会留下一道痕迹。我讨厌黑铁丝,但觉得那道痕迹并不影响父亲白衬衫的干净。

④母亲曾经告诉我,父亲常常给儿时的我洗澡。他把一个哭泣了一天的孩子,轻轻地放在温暖的水盆里,仔细地搓洗干净,用干燥的毛巾简单地一擦,放在棉被的中央。那时的父亲,最有父爱的样子。

⑤我父亲爱我母亲。这让我觉得他是干净的。我依然记得母亲的笑,荡漾在父亲赶集时为地挑选的那面圆圆的镶着银边的镜子里。爱会让一个人干净,哪怕他生活在被尘土、浓烟、粪坑味道包围的环境中,他也会散发着清洁的气息。

⑥我的父亲,有时候我想,他简直是我出生的那个村庄的一道闪电啊,他闪一下,那些细菌啊、蛇啊、虫子啊都统统不见了,然后那亮光缓慢地暗下来,暗下来,如同午后最后一抹阳光,温暖但不灼人。

⑦父亲变老了,他的眼睛失去了年轻时的光彩,动作也变得迟缓,但他始终坚持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清洁、煮饭,把每一只碗都洗得瓷白釉细。闲下来父亲就会拿出母亲的镜子看得出神,有时还不知所以的微笑。

⑧有人说,我也像父亲一样爱干净,但我只穿白衬衫,喜欢明亮的地面一尘不染的豪华商场,热爱永远弥散着香水气味的酒店,喜欢用消过毒的白色杯子喝咖啡,一天当中二三十次洗手……可我的干净在父亲的干净面前显得那么卑微,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把这干净也洗掉呢?

⑨我拿这个问题去问猫,猫懒懒地看了我一眼,跑掉了。

(有删改)

(1)文中写了有关父亲的几件小事?从中能看出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2)第⑤⑧段两处加点词语“干净”各有怎样的含义?

(3)结合文章内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4)试分析文章中“猫”这一角色的作用?

来源:2021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

①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稻黄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

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愚者,大智若愚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枝茂盛的长青,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既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

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修--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

④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玉裁便把早年戴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裱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吧?我以为,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己私欲而佯作虔敬,实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爪哇国,甚至借贬老师以显己高者强上万倍。

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例如他曾跟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顾千里"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段玉裁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这又是何等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惟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师者愧赧无地的。

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

⑦段玉裁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

⑧金坛并不富饶。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裁,近有华罗庚,这是金坛的骄傲。听说现在金坛的学生和青年,常以这一文一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出多少伟大的学者呢?"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


(1)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怎样的情感?

(2)选文写"愚池"的用意是什么?

(3)选文第⑥段加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第⑦段中,为什么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5)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

来源:202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记叙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问题。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⑩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3)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①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

②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4)结尾一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5)“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

来源:2021年海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短文《示爱》,回答问题。

示爱

①女儿常常给我灌迷汤。我的文章写好了,念给她听,她总是再三赞叹:"妈,你写得真好!你真的好棒哦!"

②听完不算,还要把稿子拿过去,自己再看一遍,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使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③我偶尔买了新衣,在镜子前顾影自怜时,女儿总在一旁全程参与,并不厌其烦地给我打气:"这件衣服真好看,以后你不穿了,不要送给别人,就送给我好吗?"

④家里的白板上,不时地会出现一些道谢或道歉的话,甚至一些示爱的文字。有时,在学校上了一天课,精疲力竭地回家,看到女儿上学前在白板上留了这样的话:"亲爱的爸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女儿敬上。"

⑤霎时间,疲累全消,觉得人生并非毫无意义。

⑥那年,父亲过世已有一段时日,母亲心情抑郁,寡言少语,为了排解她的寂寞,我们接她北上和我们同住。母亲一向手脚伶俐,在那一段时日里,她总是抢着帮我做饭。我当时除教书外,还得去上博士班的课程,有了母亲的帮忙,我少操了不少心,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精神上都受益良多。

⑦一日,我在理工学院教完早上的四节课,又赶着下午两点去东吴大学当学生。在驱车回家的途中,我想起这些日子来,每次急匆匆地踏进家门,母亲总会及时端出热腾腾的新鲜饭菜,相较于以往潦草的简餐,有母亲在的日子,实在是太幸福了。而我尽管早就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从来未曾向母亲表达内心的感受呢?我不是常常因为女儿的甜言蜜语而觉得精神百倍吗?难道我的母亲就不想听她女儿的感谢吗?

⑧车程蛮长的,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勇气。我决定一进门就启齿,然而,当房门一打开,母亲绽开笑靥,朝我说:"回来了!吃饭啰……"

⑨我突然一阵害羞,因而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我觉得有些懊恼,决定再接再厉,我安慰自己:"没关系,第一次总是最难的,跨过了这一关,以后就简单了。"

⑩吃饭时,我一直在伺机行动,以至于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几次答非所问。母亲奇怪地问我:"你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奇奇怪怪的?"

⑪我开始佩服女儿了,她为什么总能把感情表达得如此自然,一点儿也不别扭,而我却这般费力!

⑫饭吃完了,我还是没说,心里好着急,再不把握机会,这句话恐怕只能永远藏在心里了。我低头看着碗,勇敢地说:"妈!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四十几岁的人,中午还有妈妈做了热腾腾的饭菜等我回来吃。"

⑬我头都不敢抬地很快说完,也不敢去看母亲的表情,便急急地奔进书房,取了下午要带的书,仓促地夺门而去,心情比当年参加大专联考还紧张。

⑭那天傍晚,我从学校回来,母亲已在厨房忙着,我悄悄地打开门进屋, 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在厨房里边打点着菜,边唱着歌

(摘自《廖玉惠:人生情感散文》)

(1)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在示爱过程中心理变化的词语。

      房门打开,母亲朝我笑时,"我"是      的→吃饭时,"我"心不在焉,内心是      的→吃完饭,仍没说,"我"是      的→最后,"我"勇敢"示爱",夺门而去时,心情是      的。

(2)文章标题为何取名为"示爱"?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3)文章末段划线句中的"居然"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在厨房里边打点着菜,边唱着歌。

(4)文章主要写"我"对母亲示爱,为什么开头还用一定篇幅来写女儿的表现?

(5)请参考下面节选诗句,回忆自己与母亲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在您……的时候"的句式,抒写对母爱的感受。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妈妈,

在您      的时候,

在您      的时候,

在您      的时候,

在您      的时候,

您的爱已融入我的心灵,

永不磨灭……

来源:2021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句段分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