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句段分析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南瓜•茄子•小鸡

      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

      天阴沉沉的,挑一担火粪,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挖几个坑,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力足,土质里含有草木灰、刨花灰……蓬松得很,无需小铲子,直接用手指掏个洞,将南瓜苗扶上,培土,浇水。

      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

      第二天,如果是个晴天,就不要偷懒,趁早饭前,摘几片树叶子去把新栽的南瓜苗盖上,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

      过不了几日,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点地往纵深处探,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往下滴,生怕冲垮了火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一边告诉我,肥力太足会把南瓜苗烧死,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也要自立门户,一定要把庄稼活做好了。哪知道,一辈子忘不了。

      接下来,南瓜长高了,分了好几个杈,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却没眼睛,抹黑儿一样,触须四处探,总不明白似的,妈妈就来引导,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它们也听话,一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

      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

      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我随口一说,就忘记了。

      多日后,同事带来一幅画,画框都装好了。她说,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专门拍了南瓜回来……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

      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映照着一个清寒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

       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吃起来,水垮垮的。

      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

      南瓜烧豆角,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倒点菜籽油光锅,围囵烀一锅,下饭得很。除了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自莱园摘回,随便划几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挤干。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滤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

      茄蒂不扔,攒下一盘,掰开,扯除白筋,清炒辣椒丝,就着粥,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鄂,微微地痒,至今犹记。

      在乡下,摘茄子,一摘便是半篮,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去菜市,只能买三四个茄子,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

      当今的孩子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

      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

      妈妈找一个破篮子,填充几件不穿的袄裤,放二十个鸡蛋。

      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早在几天前便开始不思粥饭了,她要尝试行一段母亲的伟大历程。

      妈妈就成全她。

      鸡毛全部松开,比平时庞大了一倍多。 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水都不晓得跳下来喝。每天早晚,妈妈就把她抱下来,备好稻子、水,她才勉强啄饮几口,咯咯咯地,拉一堆白色的鸡粪,就又飞到窝里了。

      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

      妈妈每晚都要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灯下照,有时会兴奋地指给我看:"小鸡眼睛长好了呢,你看你看。"仅一个小黑点而已。

《大提琴协奏曲》流淌至后来,险象环生,我的气息快要跟不上其间的节奏了,真担心晕过去。对的,就是这种窒息感,让我回到童年,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冰冷的鸡蛋,怎么可以焐热了,然后长出小鸡雏来?每天看,每天都还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只只鸡蛋。孩子哪有耐性静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

      一切都等不及了。我们喜欢去河边看燕子串花衔水,去打谷场拿个大扫把扑蜻蜓……要么,呆呆地坐在稻草堆上,望远……

      直至有一天,一只只小鸡啄破蛋壳,自顾自挣出,弱弱地叫唤着,唧唧唧,唧唧唧……

      鸡妈妈好神气啊,脱胎换骨似的,走在前头,领着十几只(中途坏了几只蛋)小鸡雏在村里散步、啄食虫子。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茸茸可爱。

      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采,一捋一大把,回来撒在地上。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一窝蜂地过来,抢食不已。它们一边啄,一边发出微弱的"唧唧唧"之声,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意思。

      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着,小鸡们日渐地高了,壮了,开始蜕绒毛。这时,妈妈还会去街上捉回几只小鸭、小鹅一起养起来。

      多年以后方知,童年捋过无数的小鸡草,学名看麦娘。

(选文有改动)

(1)选文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

(2)选文第一部分中加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

(4)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5)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202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每天课堂吵闹得像一群小麻雀,真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需要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⑪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 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yīn)氲(yūn),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⑫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⑬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忧心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惭愧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2)品读文章第⑧段,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3)第⑪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4)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对李东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5)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来源:2020年海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春风过处

王畔政

①没有一种风比春风更令人陶醉。虽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山川丘陵、江河湖海、田野森林、城市村庄,她都用温柔的手抚摸过。春风过处,万物葳蕤,生机勃勃。

②北方四季泾渭分明,季节的风吹向大地,让人感受到时令的变迁、植物的荣枯。每当春风到来时,整个大地总会为之一振,苏醒,返青,拔节,生长。

③春风是一寸一寸地来到的,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衣,然后一点一点着上春色,直至冬衣褪尽,春色满园。

④燕子每到春天便会跟随春风按时返回村庄,寻找它曾经的家园。它们打扫干净亲手营造的巢房,白天在野外觅食,傍晚在村街上游戏。春风中,家雀在墙头嬉闹,鹁鸪鸟在屋脊上追逐,斑鸠在柳树枝头上下翻飞,上百只灰喜鹊在杨树、梧桐树的枝丫上安营扎寨,远远望去,一个个喜鹊的家在春风中摇曳。

⑤麦田脱去叶片上的灰白,伸展开蜷缩的腰肢,将深绿色在田野里铺展。紫叶李花团锦簇,红玉兰含苞待放,连翘灿烂,碧桃俏丽,紫荆花争艳……村庄的册页里,赤橙黄绿青蓝紫,一股脑儿展示。

⑥流水潺潺,小河是系在村庄胸前的绸带,更是大地的血脉。这里是鹅鸭的天堂,它们在河中觅食、嬉戏,还在河面上唱着"鹅鹅鹅""嘎嘎嘎"的歌。河边垂柳依依,那鹅黄色的芽苞,将河水映绿染黄。

⑦柳笛一声天下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折柳、做柳哨,然后吹着柳笛喇叭比赛。笛声嘹亮,或细腻婉转,或粗犷高亢,春天就这样被吹得绿意盎然。

⑧草长莺飞三月天,正是纸鸢翩飞的好时候。找一片空旷的场院,逐渐放开牵线,"蝴蝶""蜈蚣"迎风展翅,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天上的风筝飞着,地上的大人和孩子们站在春天里,尽情地享受着十里春风、万里春光。

⑨刚从坡里回家的邻家大伯,背上的蜡条筐里盛着刚割下的鲜嫩韭菜。走在大街上,只听他远远地喊着,头刀子韭菜﹣﹣无公害的!上前一闻,泥土的气味弥漫开来,正好可做晚饭的菜肴。隔壁院子里两棵香椿的枝丫上,早已冒出红绒绒的芽头。女主人轻轻掰下几枝嫩芽,用刀切成碎末,再打上鸡蛋搅匀,热油烧锅,下锅翻炒,香椿芽炒鸡蛋的香味飘向四方。

⑩一片云彩在村庄的上空盘旋,一会儿春雨便下起来,斜风细雨,不疾不徐。春雨贵如油,老天知道村庄的心事。拾掇完农具刚从坡里回家的村民,也不急于赶路避雨,直让那细雨淋头,从头到脚仿佛在享受甘霖。春风细雨,浇灌着干渴的大地,浇灌着村庄的根系。根系滋润,才会枝繁叶茂,蓬勃生长出一个丰盈的村庄。

⑪傍晚的村庄安详静谧。春风向晚,袭来暖暖春意。远处西山落日,霞光万道;近处炊烟袅袅,白云悠悠。小街整洁一新,小院氤氲着浓郁的烟火气息。晚饭后,乡邻们打开微信,聊会儿天,再看一看天南海北的信息。鸟归巢,鸡上宿,牛羊归圈。真是一派人间好景致。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开篇点题,写了春风过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第⑧段描写大人小孩在春风里放风筝的画面,意在表现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C.第⑪段通过对落日、炊烟、小街等景物的描写,突出了村庄安详静谧的氛围。

D.本文从大自然写到人物再写到村庄,思路清晰,表现了春风给万物带来的变化。

(2)结合全文,简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第⑩段中从坡里回家的村民为什么"不急于赶路避雨"?

(4)本文从视觉、嗅觉、听觉描写春风,请选取其中一个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效果。

来源:2020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②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③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作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

④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⑤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⑥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 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⑦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节选自《一滴水经过丽江》)

(1)根据文段内容,填写下表。

游踪

景象

感受

登上水车

依止自然,美丽自然

东巴文字

掺入砚池,蘸到笔尖

投身民居

恬淡怡然,安居乐业

穿城而出

古城夜晚,旷野田园

(2)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丽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说说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特点与作用。

来源:2020年贵州省黔西南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车后座

张风芹

①父亲节那天晚上,妹妹发过来一张图片,一个小女孩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妹妹说:"曾经,我们也这么小,父亲也这么年轻。"

②凝视那张图片,往日的时光如潮水一样涌过来,漫过心海。

③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有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时候父亲在县城做木材生意。县城十天两个集,每逢集日,天还不明,父亲就蹬上那辆破自行车,颠簸在婉蜒的乡间小路上,一去就是一整天,将近半夜才能回家,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那时候我们都太小,根本不懂得父亲的艰辛,我们期盼的是父亲自行车后座上带回来的东西。最喜欢夏天,父亲会给我们带回来各种水果,桃、李、杏、枣、香瓜、甜瓜……年幼的我们只懂得填满我们贪吃的嘴,哪里知道那是父亲用省下的午饭钱给我们买的。那些水果是商贩散集后处理的,成堆廉价卖。就为能买到这些别人看不上的瓜果,父亲要在集市上忍饥挨饿一整天。

④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不只承载他的劳苦,更承载着我们的快乐与幸福。

⑤上小学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参加一次乡联校举办的抽考比赛,每次都是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去考试。 那一天的父亲显得特别精神,平日里下巴上密密麻麻的胡渣跑得无影无踪,干裂、粗糙得像松树皮的双手洗得发白,他换上雪白的衬衫,蹬上一双崭新的千层底布鞋,父亲载着我一路颠簸,那条长长的土路,颠簸出我心里的感动,好几回我都忍不住靠着父亲的后背,父亲的后背真硬啊!那时,父亲正年轻。

⑥等到我去镇上读了中学,开始住校。父亲的破自行车也换成了崭新的大金鹿,那亮晃晃的自行车让我骄傲了好久。父亲去镇上的时候就会顺路绕到学校门口等我放学,崭新的自行车后座上带着给我的衣服被褥,或者草席蚊帐。等我放学后飞快地跑到父亲面前,父亲就会变戏法般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大纸包,大纸包里常常是两个香喷喷的羊肉大包,或者两个撒满芝麻的吊炉烧饼。虽然我不忘把包子烧饼举给父亲一个,可是父亲却从来都不舍得咬上一口。

⑦结婚后,我们住在县城的出租屋里,冷暖温饱依然让父亲牵肠挂肚。每年,麦子收了,父亲送来麦仁和白面,说是新麦子格外好吃;玉米长成了,送来成袋的嫩玉米,说孩子们都爱吃这口;树上新打下来的红枣,地里刚摘的毛豆,母亲腌的咸鸭蛋,刚开封的西瓜酱豆……近四十里的土路,父亲蹬着那辆由新变旧的自行车,一样一样都给我们送到了跟前。我常常心疼不再年轻的父亲,忍不住埋怨他:"蹬车这么远,路又不好走,何必非要送来呢,等我们回去再吃也不迟啊!"父亲不生气,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我想来看看孩子了,这一点儿路算个啥!"我忍不住鼻子酸酸的,两眼含泪,坐在父亲车后座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眼前。我真想再回到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和父亲一起回家。

⑧父亲老了,蹬自行车费力了,就换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这次后座特别宽敞,可以带上母亲一起来城里看孩子。父亲高兴地对我们说:"你们放假的时候,我来接你们回家吧!这车后座像沙发一样舒服呢!"

⑨可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悄悄地离去了。留下那辆新崭崭的三轮车和那辆破自行车默默地停放在老院里。

⑩父亲,今夜有月,月明风清,梦里,驾上您的三轮车再来看看吧,我想您的车后座了。

(选自2020.05《特别文摘》,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是过渡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第⑤段划线句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对"我"参加抽考比赛的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C.第⑦段中,父亲面对"我"的埋怨并不生气,是因为父亲脾气好,不和"我"计较。

D.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与父亲车后座有关的几件事,流露出浓浓父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

(2)文章以"父亲的车后座"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文中"我"的父亲一路颠簸为"我"送吃的,让"我""两眼含泪",我们所学课文《背影》中,朱自清在望父买橘时同样流下眼泪。请联系原文说说二者的泪水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4)"我们还没来得及坐上那像沙发一样舒服的车后座,父亲就悄悄离去了",文中父亲的悄悄离去,给作者留下无尽的思念。读完本文后,相信你一定有许多感触,请你把它写出来。

来源:2020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一切都好起来了

﹣﹣关于疫情后城市重启的通讯

记者:王嘉兴 鲁冲

      2020年的春天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严酷考验的华夏大地上,一座又一座城市从严冬中苏醒了。

      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一名医生说,是他在急诊科又开始处理骨伤病人的时候;一名警察说,是回到原先的岗位督促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时候;一位住在商业街边的居民说,是发现放了两个月"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大屏幕又开始播放热热闹闹的商业广告的时候……

      在环卫工人老严的眼里,城市苏醒的时间与他的工作量紧密相关。

      他负责清扫的街道是城市最繁华、人流量最高的商业街之一。有那么一段时间,这里寂静得只剩下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他的工作前所未有地轻松:只需清扫落叶,不用再面对一小时不管就满溢的垃圾桶、不计其数的奶茶杯和串签﹣﹣可是这轻松让老严感受到的是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憋闷和紧张。嘈杂的叫卖声消失了,灯牌也不亮了,所有的店铺大门紧闭,就连空气都寂静得似乎被冻住了。

      春天来临的时候,老严又听到规律的、曾令他感到厌烦的噪音,他又开始劳累了﹣﹣垃圾桶又开始慢慢满起来,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得清理了。他一边划动着扫帚一边愉快地嘀咕着"好了,好了,好起来了"。

      就在老严负责清扫的这条街,服装店、副食店的店主们纷纷接到通知,可以回店里做清洁、备货,准备开业了。消毒药水的味道渐渐被食物的香味替代,外卖员的叫喊声不时穿过街道,"81号!好了没有?""快点哟,152号客户在催呢!"

      最近一周,外卖小哥陈锋跑了200单,是疫情期间最低谷时的两倍。陈锋告诉记者,尽管与平日的一周400单仍有距离,但他确信,一切都正在好起来。他骑着摩托再不能一人一条车道在路上随便跑了﹣﹣路上的车多起来了,甚至偶然有车辆发生剐蹭。陈锋又要小心避让汽车和行人了。

      陈锋接到的订单内容越来越丰富:之前只有送正餐饭食的,渐渐地,年轻人喜欢的奶茶店、小零食店的外卖也开始了!最让陈锋兴奋的是,他最喜欢的潘家米粉店开门了。在等单的时候,陈锋可以抽空在这家价廉味美的餐馆嗦一碗米粉。和其他食客一样,嗦完粉的陈锋总是满面笑容。

      米粉店的潘老板印象最深的顾客是一个胖嘟嘟的年轻小伙。刚开始允许堂食那几天,根本没有人来店里坐着吃。终于,这一天, 这个年轻人走进来,犹豫几秒钟,坐下了,摘了口罩:"老板,一碗细粉,……额,加粉。"这胖小伙可能住在附近,没有疫情的时候,经常光顾潘老板的小店,总是像这天一样,笑眯眯的。

      潘老板告诉记者,重新开业后,她把新做的准备过年期间涨价的牌子找了出来,拿抹布擦干净上面的积灰,然后用记号笔把价钱改回平日的价格。"其实我们的食材成本涨了,给我送米粉、蔬菜的小贩都感慨生意不好做。但现在是特殊时期,大家都不容易,我们一起渡过难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生意有的是时间做。

是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切都正在好起来了。

      多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恢复为普通患者就诊的医院,援鄂医生们回到家乡救死扶伤,武汉本地医生从呼吸科回到自己的科室;所有公交车恢复运行,所有地铁又继续在轨道上穿行,所有银行网点恢复营业;高三初三的学生回到校园迎接高考中考,其他年级的孩子也仿佛听到了春风中的呼唤……

      下午,钟楼传来6声钟响,老严该下班了,他期待钟声再次淹没在商业街的人声鼎沸里,这个直脾气的中年人告诉记者,他会继续啰嗦那些不守规矩的摊贩和乱丢垃圾、乱吐痰的人。陈锋骑着摩托继续穿梭在大街小巷,晚上的外卖生意不错,如果运气好还能抢到几单顺路的。潘老板准备好第二天开店需要的食材,将店面打扫干净,该回家关心孩子今天的作业了……

      这一天,一个市民外出散步后,捡回一根冒着青芽的树枝插在阳台上:"我已经错过了大半个春天,现在要抓住春天的尾巴。"

﹣﹣摘录改编自《中国青年报》

(1)本文写了众多人物,下列选项中文章没有写到的是   

A.环卫工人

B.外卖小哥

C.高三初三的学生

D.商场营业员

(2)请根据这一篇通讯的写作对象和内容衔接来推断,结束对潘老板的采访后,紧接着,记者最可能采访并详写的是   

A.外来的游客

B.给米粉店送食材的小贩

C.城市管理者

D.这条街上的另一位店主

(3)文中划线句若改为"这个年轻人走进来,犹豫几秒钟后坐下并摘了口罩",句意虽变化不大,但表达效果不同。请品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春天",除了指随着自然季节更替而来临的春季,这两处所写的"春天"还有哪些含义?

来源:2020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歙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 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

A.热烈奔放

B.慷慨激昂

C.平和舒缓

D.哀婉低沉

(2)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

(3)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4)2020年适逢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有人针对课本中《昆明的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内。

[示例]《昆明的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

来源:2020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尊贵的骡子

陈之杂

①一头骡子,它成天在主人的农场干着粗重的农活。它很不甘心,但又很无奈。它害怕主人的鞭子,那鞭子"啪"地抽在身上,辣疼辣疼的。更可气的是,主人如此对待它,它只能认命;可那些跟它毫不相干的人,也常常欺侮它。

②一天,一个木雕师牵着一头驮着神像的驴经过农场。驴伤了脚,无法继续行走。

③"朋友,我的驴走不了啦,我想借你的骡子驮神像去寺庙,可以吗?"木雕师指了指骡子,看着骡子的主人,满脸期待。

④"当然可以。"骡子的主人看着木雕师,点了点头。

⑤"谢谢,谢谢!"木雕师向骡子的主人连连点头。

⑥骡子的主人帮助木雕师把神像放到骡子的背上。

A 骡子心里是很不爽的,又是跺脚,又是甩尾巴

⑧木雕师牵着骡子,向寺庙所在的方向走去。

⑨骡子很不情愿跟着木雕师走,脚步迈得很沉重。但走着走着,它发现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停下脚步,向着它跪拜。 B 它觉得自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脑袋举得格外高,步子迈得格外轻松,尾巴甩得格外欢快……

⑩走到一个菜场旁边,木雕师把骡子栓在一棵大树下,便匆匆去寺庙汇报。

⑪木雕师离开以后,菜场里的人和菜场外的人纷纷到骡子身边,向着骡子跪拜。那些卖菜的人还拿出可口的青菜喂给骡子。

⑫"没想到,我竟然是一头如此尊贵的骡子!我再也不回农场了,在这里过着受人尊敬的生活,多么美妙呀……"骡子心里想道。

⑬骡子就这样开心地吃着,想着。

⑭过了一会儿,木雕师带着几个僧人来到菜场旁边。僧人把神像迎走了。木雕师于是打算牵起骡子往回走,可骡子站着不动。他用手拍打骡子,骡子还是不动。他推骡子的屁股,骡子还是不动。不管他如何驱赶,骡子就是不肯迈步。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农场去叫骡子的主人来想办法。

⑮这时候,骡子吃惊地发现人们对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C 人们先前敬它如神,而今厌弃它如狗屎。它很是茫然、失落。

⑯"这头讨厌的骡子是谁家的?为什么停在这里?"一个老者走过骡子身边,看着骡子,满脸厌烦。

⑰一个年轻人走过骡子身边,抬脚在骡子的屁股上踢了一脚。一个小孩走过骡子身边,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扔到骡子身上……

⑱骡子很悲哀,但还是默默地忍受着人们对它的欺辱。

⑲过了许久,木雕师回来了,带来了骡子的主人。骡子的主人要牵骡子走,骡子依然不肯迈步。主人高高地扬起鞭子,在骡子的屁股上"啪"地抽了一鞭。骡子浑身一颤,抖了一下脚,乖乖地跟着主人离去。

⑳大树下,木雕师看着渐渐远去的骡子,陷入沉思。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请阅读全文,理解情节,在下表甲、乙两处补写情节的相关内容。

驮神像前

驮神像时

不驮神像后

主人到来时

甲:   

骡子受到人们"跪拜"

骡子被人们厌弃

乙:   

(2)文中骡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文中A、B、C三处画横线的句子,A处和C处已做批注,请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这两个角度给B处做赏析句子的批注。

A处批注: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明骡子不情愿驮神像的心理。

B处批注:   

C处批注:运用对比修辞和心理描写,表现骡子发现人们对它态度改变后的茫然、失落心理。

(4)文章以"尊贵的骡子"为标题,你认为有哪些妙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20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

      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她的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ào)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往里,面板、鏊子分列左右,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不过,再仔细看,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 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守。

      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清晨,山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 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接着是上泥堆大形。先在骨架上喷一层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邦邦作响,应和着她心跳的节拍。

      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喀吧喀吧的拔节声……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抱成团。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最终,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她在城里捏泥人。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选自《人民日报》2020.6.20.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主人公的从业经历,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毛巾厂下岗→   →空闲捏制小泥人→   →变泥人为陶人,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她的脸因何"发烫"?

②"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文主人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4)请简要分析文题"泥士温润的光芒"的妙处。

(5)本文主人公由玩泥巴的小女孩成为"泥人妈妈",最终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她的成长历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来源:2020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师傅点燃的一盏灯

马宝山

①很多年以前,在一间职工宿舍里住着四个人,一个师傅和他的两个徒弟。两个徒弟大的十九岁,小的十七岁。另一位也是一个青年工人。四个人里边数师傅的年龄大,师傅那年二十六岁。

②他们四个人早晨一块出门上班,晚上一同出厂回宿舍,四个人形影不离亲热得就像一个家庭中的亲兄弟似的。亲兄弟似的四个人在星期天、节假日也总是在一起或逛公园,或看电影,也坐在小店里喝酒,酒喝得不多,喝得高兴就行。他们有时也去书店,那是陪喜欢读书的小徒弟去的。

③一天,他们又来到书店,小徒弟在新书架上看到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羊脂球》和《温泉》两本小说集,眼睛一亮,从书架上取下来翻过几页后激动地把书压在胸前。一个月只开18元学徒工资的人哪能买得起这两本精美的小说集呢?小徒弟就爱不释手地在书上摩挲几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到书架上。一直站在小徒弟身边的师傅悄悄摸了一下口袋,踌躇一下也悄声离去。

④这天晚上,他们宿舍里就发生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情,那位青年工人压在褥子底下的一张五元钱的票子不见了。这是青年工人半个多月的膳食费呀。急得他在屋里团团转。他们四个人同住一个宿舍好几年了,还从来没丢什么东西呀,师傅说:"你好好找吧,丢不了的。"

⑤青年工人就把被子褥子掀了个儿又翻了一遍,还把床底下的小木箱叉拉出来仔仔细细倒腾了一遍,仍是不见那张五元的票子。

⑥师傅还是安慰青年工人说:"你别急,慢慢想,说不定你放在什么地方一时想不起来了,在咱这个宿舍里是不会丢的。"

⑦宿舍里丢了钱,谁心里都难受,又仿佛有一层灰色的迷雾压在每个人心上似的。那天晚上,大家都早早地躺到床上辗转反侧,很晚很晚了才走入梦乡。

⑧第二天早展,师傅起得最早,他给大家打来了一桶洗脸水。在大家洗濯的时候,师傅拿起扫帚扫地,他一帚一帚扫得特别认真,一下子从暖气片下边扫出一张五元的票子,举在手里大声说:"看,这张五元的票子我从暖气片下面扫出来了,我说在咱宿舍里丢不了吧!"说着把钱递到那个青年工人手里。

⑨这一下子大家都轻松下来了,他们又高高兴兴地去上班。这天下午,师傅领着小徒弟来到书店,掏钱买了那两本莫泊桑的小说集送给徒弟,师傅在徒弟瘦削的肩膀上拍了拍,说:"好好读书,也要好好做人啊!"

⑪小徒弟接过书,哭了:"师傅,我……我……"

⑫师傅没让徒弟再说什么,他指了指西天一片绚烂的云霞说:"徒弟你看,落日晚霞多么美呀……"

⑬多年以后,那位小徒弟成为一名很有名气的作家,他已拥有几大架子的图书,书架上还摆放着他自己写的几十本书。但是,当年师傅送给作家的那两本莫泊桑的小说集,他没有摆放在书架上,而是珍藏在一个十分精致的小木盒子里,同时也把他的一个耻辱永远地隐秘在那个小木盒子里。

⑭作家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人,就是那位当年只有二十六岁的师傅。

⑮作家说:师傅在我心里点燃了一盏灯,这盏灯照得我一生的岁月一片灿烂。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徒弟就爱不释手地在书上摩挲几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到书架上。

(3)第⑪段中运用省略号有什么妙处?

(4)"徒弟你看,落日晚霞多么美呀……"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文中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来源:2020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人生没有多余的疼

朱成玉

①在键盘上敲字的时侯,忽然想,如果人生也有一个删除键,我会删除些什么呢?快乐幸福的时光自然舍不得删去,那么删去的就只有那些疼了。

②我想删去手指的疼。因为一分之差没有考上县城的重点高中,老师和家人都劝我复读一年,我却倔强地选择了离开学校。每天上午9点30分,是学校上课间操的时间,喇叭里传来熟悉的"广播体操",一颗心便跟着疼了,再回不去本该属于自己的校园。于是更加发奋地自学,冬天,写字的手冻成了"馒头",钻心的疼让我坐卧不宁,直到现在,每到下雨阴天,手指还会隐隐作痛,20多年以前的疼,就像一条甩不掉的蛇,紧紧尾随。

③我想删去肩膀的疼。在家待业的时候,临时在一个工地做了半年力工,手掌磨出许多大大的血泡,却也不能停下来,因为瓦匠等着我"伺侯"呢,炎炎烈日,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之后,又去粮库扛麻袋。黑压压的麻袋落到肩膀上,整个人一下子就蹲到了地上,如此反复,直到后来才慢慢地直起腰来,真不知道那一天是如何熬过来的,那是天底下最漫长的一天,我盼着天快点黑下来,快点,可是太阳,像故意和我作对一般,越发地把它那邪恶的热泼到我身上。回家之后,掀开衣服,看到肩膀上整个掀开了一层皮,里面嫩嫩的肉呼之欲出!母亲一边给我擦着药膏,一边心疼得直掉眼泪。

④我想删去脚掌的疼。刚结婚的时候,一贫如洗。租来的房子又小又破,冬天很冷,墙壁上到处是亮晶晶的霜花。买不起煤,就去后山打柴。有一天回来得晚,天已经黑了,妻子担心,拿着手电去山路上寻我。直至看到我拉着一车柴火,蹒跚归来时,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我告诉她,不敢快走,鞋子马上就要掉了底儿,她找个绳子帮我把鞋子绑上。脚冻了,又红又肿,害得我现如今走起路来都不是那么笔直。

⑤我想删去牙疼,我想删去头疼,我想删去失恋的疼,我想删去失去亲人的疼,我想删去各种各样的心疼,我想删去……太多太多的疼!

⑥我不知道,为何我的人生有如此多的疼,我似乎是疼痛银行的行长。

⑦但是现在,我感谢疼痛,每一次疼痛,都会带给你一次历练。 就像一次一次地跌倒,让孩子学会了走路和奔跑,就像一次一次地摔伤,让鹰学会了飞翔。人生在世,谁没有疼的经历呢!有痛感的人生,是有盐、有钙的人生。

⑧疼是人生里最活跃的细胞,可以用它谱曲,用它填词,可以用它酿酒,用它泡茶。在岁月的喉结,轻轻将它吐出,可以换一曲妖娆的歌儿。疼是推着人往前走的风,你若想甩脱它,便闻不到它吹送到你跟前的花香了。

⑨人生没有多余的疼。赞叹珍珠的光芒时,别忘了,那是贝壳的眼泪,是用疼痛磨砺出来的璀璨。

(1)文章以"人生没有多余的疼"作标题有何作用?

(2)本文中对"疼"的叙述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完成下列两道题

①"在岁月的喉结,轻轻将它吐出,可以换一曲妖娆的歌儿。"赏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第⑦段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我似乎是疼痛银行的行长"一句的言外之意。

(5)读完这篇文章,对你人生的启迪是什么?

来源:2020年甘肃省天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我的父亲

莫言

①父亲读过几年私塾,蒙师是我们邻村的范二先生。我听祖母说过,父亲因调皮被范二先生用戒尺打肿手掌的事。祖母说父亲将《三字经》改编成"人之初,性不善,烟袋锅子炒鸡蛋,先生吃,学生看,撑死这个老混蛋"。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无法想象威严的父亲竟然也是从一个顽皮少年演变过来的。

②在我参军离家前近二十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是有几分可怕的,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会儿才能缓过劲儿来。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不仅是我们怕,听姑姑说,他们那一代人,我的那些堂姑、堂叔也都怕。我听说姑姑说他们年轻时,姐妹们在一起说笑,听到我父亲远远地咳嗽一声,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我父亲走了才慢慢活泼起来。

③曾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怕父亲,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我也曾经与两位兄长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④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在家门口右侧的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的说:这个小牛犊!

⑤还有一次是我十三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因为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了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地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⑥近年来,父亲有好几次谈起当年对我们兄弟管教太严,言下颇有几分自责之意。我从来没把父亲的严厉当成负面的事。如果没有父亲的威严震慑,我能否取得今天这样一点成绩还不好说。

⑦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他在私塾里所受到的教育确立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上学无望后,父亲就让我自学中医,并找了一些医书让我看,但终因我资质不够又缺少毅力半途而废。

⑧学医不成,父亲心中肯定对我失望,但他一直在为我的前途着想。有一次,他竟然要我学拉胡琴,起因是他去县里开会期间看了一场文艺演出,有一个拉胡琴的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叔叔年轻时学过胡琴,父亲帮我把那把旧琴要来并要叔叔教我。虽然后来我也能拉出几首流行的歌曲,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⑨1973年8月20日,我到县里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份美差,是因为叔叔在棉花加工厂当会计,这当然也是父亲的推动。我到棉花加工厂工作后,父亲从没问过我每天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月发了工资我交给母亲,交多交少,母亲也不过问。现在想起来,我在棉花加工厂工作期间,家里穷成那样子,母亲生了病都不买药,炕席破了都舍不得换,我却图慕虚荣买新衣新鞋,花钱到理发铺里理大分头,与工友凑份子喝酒……挥霍钱财,真是罪过。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当兵后又提了干,成了作家,几十年一转眼过来,父亲从来没问过我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次我给他钱,他都不要,即便勉强收下,他也一分不花,等到过年时,又分发给孙子孙女和我朋友的孩子们。

⑩1982年暑假,我接到了部队战友的一封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经下来的消息。我大哥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的那样冷静,那样克制。

⑪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他不放过一切机会地提醒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要记别人的仇。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发挥了作用。父亲经历过很多事,对近百年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变迁了如指掌,他自身的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但他从来不说,我也不敢直接去问他,只是在家里来客,三杯酒后,接着酒兴,父亲才会打开话匣子,谈一些历史人物、陈年旧事,我知道这是父亲有意识地讲给我听的,我努力地记忆着,客人走后就赶快找笔把这些宝贵素材记下来。

⑫2012年10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以他质朴的言行赢得了许多尊敬。所谓的"莫言旧居",父亲是早就主张拆掉的,之所以未拆,是因为有孤寡老人借居。我获奖后旧居成为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些商人也想借此作文章。父亲说,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他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维修。后来,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 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

⑬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两句话是:"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父亲不仅这样要求我,他也这样要求自己。儿子获奖前,他与村里人平起平坐,儿子获奖后,他比村里人矮半头。当然,也许会有人就我父亲这两句话做出诸如"世故"甚至是"乡愿"的解读,怎么解读是别人的事,反正我是要把这两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了。真心实意地感到自己比别人矮半头总比自觉高人一头要好吧。

(选自《青年文摘》2019年第21期,有删减)

(1)作者年少成长过程中,也曾深深感受到父亲的"舐犊之情",请简要概括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事。

(2)在作者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我们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摘抄

批注

  

第②段连用两个递进复句,强调父亲的可敬不可亲,甚至有点可怕。

      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儿去了。(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体会加点词所蕴含的情感)

  

(4)你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

来源:2020年甘肃省临夏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拜谒李时珍

陈世旭

      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蕲春 ,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

      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氳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

      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昐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

      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

      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

      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祛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

      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

"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

(有删改)

[注]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神秘圣洁的氛围,意在烘托表叔的形象。

B.文章以"一条古老的石路"连接时空,由写表叔转到写李时珍,过渡自然。

C.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候百姓的感人场景。

D.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谓,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2)文中写"我的表叔"对刻画李时珍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赏析加点词语)

②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赏析句子)

(4)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来源:2020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抬头看见花》,完成下面小题。

抬头看见花

①早晨上班经过护城河岸,在花木交易区,看见大棚培育的鲜花散布在土里土气的旧物之间,甚是生动,我便买来几盆。小巧的花盆里,盛开着毛茸茸的红色小花,这种花在童年时的乡村很多见,它们叶子碧绿、花开红艳且日久不凋。乡下人管这种花叫"长寿梅"。"长寿"是说这花好养活、花期长,"梅"的来意大约是它开在冬天吧。这花并无枝干,如一墩菠菜样贴地而长,花朵的形状如同一个小绒球,与"梅"的外形其实并不相干。

②我兴冲冲地把几盆长寿梅带到办公室,每个同事的桌角放一盆。已是寒冬,小城万物萧瑟,这一簇簇鲜艳的"梅花",在桌案上火焰一般跳跃,同事们都很高兴。王老师大赞曰:"以前是抬头看见一堆资料,现在好啊,抬头看见花!"抬头看见花,多么好的意境,当我们俯案劳作,忙到头眼昏花、筋疲力尽时,一抬头,见桌案上一盆小小的长寿梅生机盎然地开着,多么令人欢喜!这长寿梅叶子碧绿浓密,几朵花鲜润地高出叶浪,像一些小手臂在跟你打招呼;数朵花参差地插在叶子间,有环佩叮当般的美感。看到此,心情怎能不澄澈、明朗、欣悦?肩疼、颈酸、眼累、心乏等等,都被这一盆小花儿给疏解了。

③乡下人在过年时,都要贴对联和红帖,那些小红帖就像寻找窝巢的燕子,落脚在农家屋檐下不同的角落,它们都写着相同的四个字:抬头见喜。 一抬头,是红艳艳的希望,看见它,就是愉悦,就是欢欣,就是希冀,就是进门来的春天。

④我的一位女性好友,每次出门必然化妆并衣着讲究,尤其是在冬天,她穿着色彩艳丽的大衣,裹着飘逸的丝巾,戴着考究的帽子。她笑着说,我要给生活开朵花!其实,她是被花治愈的人。几年前,她生病在家,大家都很担心她。 有一天,她走到窗前,突然看见光秃着枝丫的玉兰开花了,那玉兰将一柄花枝进她的窗框,像画一样美好。那初绽的玉兰花点燃了她,她的内心一点点融化,从那天开始,她迅速康复。她还告诉我一个细节,当看见玉兰花开的那个上午,她推开窗子,楼下一个女孩正在仰头看花,目光对视时,给了她一个真诚甜美的微笑,这笑和花都是治疗她的药引子。所以,她现在也想做一枝花,开在严寒的冬天里,把别人心里的冰融化。

⑤一日,孩子在阳台喊:"快看,'黑森林'开花了!""黑森林"是我家旁边的原生态植物园,里面有很多落叶植物,到冬天全都褪去叶子,赤裸着黑乎乎的粗裂枝干,风景单调得很。眼下隆冬天气,"黑森林"怎么会开花?我从阳台看过去,那些黑乎乎的树枝上,还真是闪闪烁烁地"开"着不少"花",有的像桃花般粉红,有的像石榴花般鲜艳,也有迎春花一样金灿灿的,花朵间还有些绿色叶子,看起来春光灿烂。我忍不住好奇,就去看个究竟。远远见一个老人手里拿着花往树枝上绑。见我看她,便笑着解释:攒下些鲜花、礼品盒包装纸,都那么新、那么鲜艳,不如做成花儿,叫它们再开一次。让我惊异的是,这个老人竟然是植物园大门口卫生间的看护人。她和老伴一起来我们小城打工,就住在卫生间旁边的小储物间里。卫生间周围都被她栽满了花,娇艳的凤仙花和高大的蜀葵、美人蕉开得春光流泻,惹人注目。我曾看到在小储物间里,她那穿环卫工作服的老伴坐在马扎上喝酒、吃饺子,两个老人都幸福满满的样子。我帮着老人往树枝上绑花儿时想,这些包装纸大约是她老伴捡来的吧,但是它们做出的花儿却一样的光彩绚丽。

⑥再从阳台上眺望,那一树树花让我心情莞尔、无比温暖,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她和那些花儿像一轮月亮,照着我和更多人的梦。

⑦我还曾走进一个孤寡老人的家,他的腿病使他行走艰难,病发时下不了炕、出不了屋子。他的屋子狭暗,但窗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木花。他将树枝削掉外皮,削出一层层木屑,木屑不落,卷起来像层层花瓣。 他拿颜料将那些"花儿"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然后""在窗台那一块长满孔洞的皱麻石上。坐在木花旁边的他乐呵呵的,不见困顿之情。现在想来,那些生动的色彩是他为自己制造的阳光和火焰,他用来温暖、照耀自己。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从苦闷里抬起头的刹那,看见的是鲜艳的花,是人人期待的春天。

⑧抬头看见花!这非常值得期待。在喧嚣忙碌的生活里,累了、乏了、倦了的时候,猛然一抬头,与一树花对视,这是多大的幸福啊!但四时有序,花开有时,那一束花开常常被辽阔的苍茫代替,被嘈杂的市声淹没。在没有花开的时节,乐观的人们从不等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纯洁而向美的心灵去创造,让寒冬开花,让枯枝开花,让石头开花……

(取材于张金凤的同名文章)

(1)文章写了很多"花"。这些"花"既指自然界的鲜花,如长寿梅、玉兰花;也指①   ,如纸花、木花;还指②   ,如女性好友、微笑的小女孩、进城务工的夫妇。

(2)文中动词的运用生动传神,请从三处画线句加点的动词中任选一个,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3)纸花、木花不是自然界中真实的花,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花?请结合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来源: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

宣传单

李新

①移到桥西头的太阳,掉进楼房背面,王可从城区澴水河东岸的机配制造公司下班了。

②忙碌一天,虽然疲惫,想到妻子可口的饭菜和聪明伶俐的女儿,回家路上,王可不禁哼唱起了《农民工之歌》,“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

③回到桥东街道最尽头的住处,进得厨房,王可向妻子递上一个鼓嘟嘟的大红包,得意地说:“俺的奖金。”(感叹号,表示语气的强烈,体现王可获得先进人物称号后在妻子面前的得意与自豪)。惊喜不已的妻子,忙端上饭菜,顺手递过一张宣传单。

④王可瞅了一眼,上面写着“高薪招聘焊接技术工。”展开细看,是一家生产大型风电设备的国有企业招聘,最基本应聘要求高中文化、5年工作经历、有焊工证、埋弧焊等操作经验。王可全都符合。

⑤“你干了这么多年电焊工,一个月才赚3000多元,这是个好机会,试试吧。”妻子说,用手指着传单的大红字体,“看清楚,这月薪可是9000元起呀。”

⑥王可是偏远的大山村里人,读了3年职业高中,学的是机电专业。毕业后在广东打工时认识同乡的妻子,结婚有了女儿后,便进了县城机配制造公司当电焊技工。收入虽不高,养家糊口还成,工作还算稳定。王可常对在超市打工的妻子说,“咱一个山旮旯的农民当上工人,也算知足了吧。”

⑦王可所在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按客户订单要求,由车工、钳工、焊工、钣金工等照订单图纸设计的流程加工和组装。工作尽管辛苦,但王可有一席用武之地,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员工。上周,王可又获得年度先进人物称号,今天从财务部领回4000元奖金。

⑧去年初,公司引进最新的自动化智能生产线,从用料到加工、组装、再到装车发货,所有工序一气呵成,员工需要做的只是在生产线旁进行数控操作。

⑨智能生产线上马后,工作轻松了,也不需要那么多员工。80多人的车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自然减员到19人。王可较幸运,他不懂数控技术,公司上智能生产线时,王可获得商家培训员工的机会,最终保住了岗位。但商家培训只针对该设备的基础操作,为期仅15天。说是数控操作,其实只是照本宣科。超出设备之外的,比如最关键的自动化编程,王可连常识都不懂。这给王可带来了危机感。

⑩工作虽然保住了,但因为劳动强度下降,工资也跟着降掉了500元,拿到手3500元。加之,家里最近在县城贷款买房,孩子快上初中了,经济上捉襟见肘,妻子只能敦促他加劲努力赚钱。

⑪工资少了,妻子一直耿耿于怀。王可只是告诉她想自费报自动化编程培训班,学费7500元,每周上课一天半,学习一年半。当初培训工程师说:“如果学会自动化编程,一个月拿1万元工资不成问题。”目标很是激励人,但公司不给员工进修提供任何资助。妻子说又费钱又误工,不同意。

⑫今天,王可盯着宣传单上“9000元起”的数字,对妻子摇头说:“我怕是干不了这个活。”“你不试一烙铁,又怎晓得呢?”妻子激将着王可。

⑬眼见王可不自信且犹豫的怪样,妻子便直接打开手机免提语音,替王可拨通传单上电话。对方询问年龄、工作经验后,问道:“机械加工的数控切割编程熟练吗?”

⑭王可迟疑着说:“这个……能看懂,但,不熟。我现在干的都是固定编程的几种部件。”对方公司又抱着希望耐心地问:“图形转换编程可以吗?”王可再度结结巴巴,对方随后又问了几个数控编程方面的问题,终于,失望地挂断电话。

⑮王可把传单递给旁边的妻子,说:“真的不行,丢掉吧。”

妻子这时不再说话,转身进了房间。出来时,拿着3500元连着刚才的红包递给王可说:“明天就去交自动化编程培训班的学费吧。”

⑰王可愣着神,妻子把宣传单往桌子上一拍:“吃饭!”王可笑呵呵地看着妻子,也把桌子一拍:“好!吃饭!”

选自2019年5月7日《孝感日报》,有删改)

(1)梳理全文,完成下表。

情节

到城里工作

智能生产线上马

妻子鼓励

王可心理

感到危机

失望不舍

(2)小小宣传单,却在王可和妻子的生活中起到了大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

(3)联系上下文,品读第⑯段划线句子,说说妻子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4)本文在叙述故事时匠心独运,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其中介绍王可“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员工”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5)仿照第③段中对感叹号所做的阅读批注,为第⑭段中的省略号做阅读批注。

(6)你觉得王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文用这个人物表达了什么主题?

来源:2019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句段分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