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初中语文

(一)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助力“人造太阳”早日发光

①通过模仿太阳的热核聚变反应,中外科学家们正在建造人类首颗“人造太阳”。“人造太阳”计划,由欧盟、中国、美国等7大经济体联合打造,已历经30余年,预计2019年建成,2050年商用。

②上月底,中国承担生产和设计的首个超大部件﹣﹣脉冲高压变电站(PPEN)首台主变压器,已运往“人造太阳”设施的建造地法国。随着各类设施逐渐完工,人类离建成首个“人造太阳”的目标越来越近。

③为什么要制造“人造太阳”?这和人类长久以来的能源危机有关。现代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发展,人类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据测算,人类最多还能用两三百年的自然能源,即使核能也只能用数百年。

④此外,像煤、石油这些能源的燃烧还会引发温室效应、酸雨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核电站或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能量产生过程与核聚变相反),所需原料稀有,产生的废料也没法安全处理,还可能产生核泄漏。

⑤不光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子孙将从哪里弄这么多能源呢?科学家们带着这个惊恐的问题,把目光投向了核聚变。天空中的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聚变体,几十亿年为人类提供了光、热。那太阳是怎么做的呢?

⑥简单来说,当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新原子核时,大量电子和中子能够逃离原子核的束缚,带来巨大能量。在自然界中,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据测算,1千克氢燃料经过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4千克铀燃料或1000万千克优质煤燃料释放的能量。

⑦要提取它们,方法也十分简便,成本也很低。我们从海水里舀一升水,其中就含有0.03克氘,它就可以产出约300公升汽油这么大的能量。地球上的海水能提取45万亿吨氘,它们都聚变的话,能保证人类上百亿年的能源消耗。

⑧而且核聚变非常干净,因为聚变就是把两个氢核放在一起,当温度到了上亿度以后,它们就会聚合在一起,除了产出能量,其余产出的氦是一种清洁无害的元素。

……

⑨前苏联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容器。通过让混合了氘、氚的气体悬浮在一个像面包圈一样的环中,然后不断加热,等达到了上亿摄氏度以后它就产生核聚变,并输出大部分能量。

⑩按照设计,“人造太阳”计划的反应堆设施总重量是埃菲尔铁塔的3倍,占地面积有60个足球场加起来那么大。这个反应堆建成后,能够把上亿摄氏度、由氘氚组成的“火球”约束在体积达837立方米的“面包圈”中,产生50万千瓦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达500秒。50万千瓦热功率已经相当于一个小型热电站的水平。

⑪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已经攻克了采购包任务中遇到的所有技术难关。该计划两任总干事对中方的评价是“中国在采购包的研发、生产方面领先于各方”。

(选自2016年5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1)通读全文,概括“人造太阳”的优点。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⑥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氢燃料经过核聚变反应后能释放巨大的能量。

B.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中黑体字“约”可以删去,因为这样就将约数变成了确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C.选文第⑩段画线句子中,“火球”和“面包圈”形象地说明“人造太阳”的结构和外形特点,这样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D.选文结尾引用“人造太阳”计划两任总干事的权威评价,回扣了文章的标题,强调了中国在该计划中的突出贡献。

来源:2017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台风的功与过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由于台风带来的狂风和暴雨常常会造成人类重大的生命或财产损失,因此,人们提起台风总是望而生畏。然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盛夏时节,我国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严重干旱,造成大片农作物干枯,这时人们会盼望台风带来降水。台风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这些地方每年7月﹣9月有59%﹣76%的降水是台风带来的;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¼以上,对改善上述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降水将越来越少,而台风带来的暴雨性降水和丰富的风能资源量所占比重将增大。

③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④台风一方面通过缓解高温酷暑,节约了因防暑降温支出的生活用水和用电量,缓解了电力的紧张程度;另一方面也使大、中、小型水库蓄满水,使水力发电机组正常运转,从而节约了大量原煤;而且台风登陆时陆地下垫面会迅速削弱其风速,因此风害也被大大减轻,甚至不再成害而可以被人们用于风力发电。

⑤台风过后海洋表面温度明显下降,其原因是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迫使海浪剧烈运动、海水上翻。由于海水上翻,海洋底部的浮游生物和营养物质会被卷上来,鱼饵增多,自然有利于鱼群生长。

⑥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益处外,台风的气压会引发地面上无法察觉的“慢地震”,使地壳中的能量逐渐释放,避免产生大型地震。慢地震是以数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释放地底能量,与一般地震在数秒、数分钟间产生剧烈的震动方式完全不同。2009年6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了我国台湾地区一个研究团队的论文,该文首次将地震与台风这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联系起来,表明台风与慢地震具有相关性,且台风发生其实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文中数据表明,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会引发长时间而缓慢释放能量的慢地震,这或许反而让台湾免于受到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浪的剧烈运动、海水的上翻都是由台风中心的低气压、近海面的巨大风力和强烈的气流旋转所造成的。

B.慢地震是一种用温和的断层滑动方式来逐渐释放地底能量的地震,有助于减少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C.我国台湾地区免受可能造成摧毁性灾难的大地震的侵袭,是因为每年侵袭台湾的台风在地震活动上扮演了压力阀的角色。

D.台风的出现有助于人类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又能对人类的农业、渔业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台风有哪些“功”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

(4)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热带气旋,它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一边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

(5)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能概括本文主旨的话,并简述由此引发的思考。

来源:2017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

白雁

①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条古代中国腹地连接亚非欧商业贸易的通道。经过这条通道,中西方互通有无。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就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了中国。

②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色彩。黄瓜最初叫“胡瓜”,公元6世纪前传入中国。“胡瓜”为什么改叫“黄瓜”呢?原来隋炀帝因为有鲜卑血统而“讳胡”,所以将涉“胡”的字眼一律更换。按照五行学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因此黄色属于中央之色。隋朝以鲜卑血统入主中原,为了宣示隋皇室统治的正统性,才无视“黄瓜”之绿色而改为黄色。

③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两河流域,而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出土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新疆小河墓地。大约一千年之后,小麦的身影又出现于小河墓地以东的吐鲁番地区。能证明小麦是外来植物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有“来”和“麦”这两个汉字,就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信息。“来”的繁体字是“来”,甲骨文字形之一,很明显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株小麦的形状,中间是直立的麦秆,上面是左右对生的麦叶,下面是麦根。“来”的甲骨文字形之二,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后来甲骨文被金文取代,“来”的金文字形将下垂的麦穗之形变为一横,而且表示麦秆的一竖还穿透了这一横,这就为字形的“讹变”埋下了伏笔。据此看来,“来”的本义是外来的小麦,引申为来去的“来”。“麦”的繁体字是“麥”,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来”,即麦子;下面是“夂”,像一只脚趾朝下的脚。甲骨文中的脚都是有方向性的,脚趾朝下就表示从外而来,因此整个字形会意为:麦子是从外地引进而来的作物。你看,这其中是不是充满了传奇性?

④其实,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还不止这些呢。大蒜的原产地是西亚和中亚,最迟在汉代传入中国。它的最初用途是和西方一样作为药用的,后来又变成了辟邪之物。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中国南方后,唐朝向印度学习熬糖法制作出了红糖。唐代宗年间四川一带人探索出了制作白糖的方法,然后再次传回到了印度。

⑤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还有很多。在这些植物传奇变化的背后,还有很多文化遗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丝绸之路正以它博大的胸怀向世人述说着它的历史……

(选自2015年7月第8期《科学大众》,有删改)

(1)结合全文,分析本文标题包含了哪些信息。

(2)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了这几种植物的“传奇色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请指出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第⑥节划线句子的理解。

    材料:“申遗”是某国家或地区以某一特殊文化遗产价值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行为。申遗成功后,可使该遗产项目得到较好的保护。2014年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

来源:2016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冷冻食品》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超市的冷冻食品销售区,摆放着饺子、家禽、海鲜等商品,此外还有什锦蔬菜等经过基本处理的半成品菜肴。冷冻食品之所以如此普及,是因为冷冻是一种很好的保存食品的方法。食品被冷冻后,食品中的成分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氧化”反应、食品中自身成分发生改变的“化学反应”以及干燥就很难发生;虽然无法完全杀死微生物,但是可以中止它们的活动。

②目前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冷冻食品的保存温度为﹣18℃以下,家用电冰箱也有很多将冷冻室的温度设置为﹣18℃.所以家庭中也常常会将肉、鱼和蔬菜等冷冻保存。但是许多人会觉得,食品解冻后口感发生了改变。这是由于家用冰箱中的冷冻温度与冷冻食品公司操作间中的冷冻温度不同造成的。

③在冷冻食品公司的操作间里,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将食品冷冻,需在约﹣40℃的强风中进行冷冻操作,这也叫做“快速冷冻”(速冻).而另一方面,家庭所使用的电冰箱,大多数是在约﹣18℃的无风状态下对食品进行冷冻。在这种条件下要将食品完全冻结需要数小时,因此叫做“缓慢冷冻”。

④快速冷冻和缓慢冷冻不仅仅是在冷冻所需的时间方面有所不同,其实在食品的内部也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根据日本东京海洋大学铃木徹教授对于食品冷冻的研究,在对食品进行冷冻时,温度低于0℃时就会产生“冰核”(极小的冰的结晶).冰核不断汇集水分子,就会变成冰晶。铃木教授认为:“冰晶的增大,对细胞产生了破坏,细胞间的空隙也随之增大。”在这种状态下进行解冻,细胞内的水分就会流出。此外,由于细胞间的空隙增大,食品也会变得更易碎。口感之所以发生变化,也正是这个原因。

⑤冰晶在﹣1~﹣5℃之间最容易增大。在对食品进行冷冻时,快速冷冻过程中通过这一温度带只需要约30分钟,而缓慢冷冻则需要数小时。因此,在家用冰箱的缓慢过程中,冰晶更容易增大,口感也更容易发生改变。

(选自《科学世界》,有改动。)

(1)根据要求,简要概括后完成填空。

①结合第①段内容推断:食品若不经过冷冻直接储存,会因为哪些方面的原因而降低品质?

A、被空气“氧化“B、品中自身成分产生“化学反应”C、  D、  

②阅读第③段,说说“缓慢冷冻”需要哪些条件。

①家用电冰箱②    ④食品完全冻结需要数小时

(2)请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3)根据选文和链接材料,对下列现象作出解释。

【链接】

    材料一“对蔬菜进行解冻后,与冷冻前相比,酶的活性更强。从而会促进化学反应,导致蔬菜变色或者气味变大。”

(日本东京海洋大学铃木徼教授语)

    材料二 酶,有机化合物,由生物体的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以加速有机体内的化学变化,如促进体内的氧化作用、发酵等。

(《新华大字典》)

【现象】

    市场上出售的什锦蔬菜等,会在冷冻前稍作焯水处理。有的家庭对蔬菜冷冻保存前也适当进行热烫处理。

注:焯,把蔬菜放进开水里略煮一下就捞出,也叫做“热烫“.会破坏细胞结构和蛋白质的活性,减少水分。

来源:2016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说明文。

快递

①早在周代,我国便已出现快递制度。据《周礼•秋官》记载,周王朝的官职中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实际上,商朝已有近似于现代的快递雏形,这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②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驿足”“递夫”,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③汉代设“传驿”,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传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马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东汉以后,“传车”逐渐被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称为“马递”。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④古代快递对里程、速度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叫“程限”。汉代“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隋唐时期,如果是急件,要求日行三百里。更急的,如送赦免文书,则日行五百里。宋代的快递“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的基础上创立的。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⑤现代快递是物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物品运达目标地点。但是,由于要经过不同的站点,环节较多,易使物品流失或损坏,安全系数相对较低。

⑥现代快递,由于运输方式和客户需求的不同,通常分为不同的快递服务种类,具体如下:

类别

类型

特点

运输方式

航空快运

最为快捷,已经成为快递的常用方式之一

公路快运

是目前运输量最大的快递方式

铁路快运

运量大、安全、准时

水上快运

适合大宗物品尤其是有时间需求的特殊物品的运输。

运输

速度

特快专递

门到门或桌到桌服务,速度更快,多是紧急的小物品,以文件和小包裹为主

一般快递

速度和安全系数都一般,适合一般物品

⑦目前我国有8000多家快递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0多万,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的快递国家。2015年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最高日处理量超过1.6亿件;快递业务收入2760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2016年业务量完成275亿件,同比增长34%;快递业务收入3530亿元,同比增长28%.中国快递行 业目前处于国内快递行业和国际快递巨头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相对国际快递巨头而言,中国快递企业业务发展程度还很低,现在的快递业务量还不到GDP的0.3%,与发达国家达到GDP的1%相比差距还很大。

(根据《读书文摘》等资料整理)

(1)阅读全文,比较古代快递与现代快递的异同。

(2)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请以第①段划线句为例加以简要分析。

(3)请指出文章第⑥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什么是现代快递。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快递最早出现在商朝,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驿足”“行夫”。

B.我国快递业发展很快,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快递国家,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C.文章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我们对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形势有了更加具体情形的认识。

D.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是逻辑顺序,其次是时间顺序,例如文章第④段对“程限”的介绍。

来源:2016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说明文阅读

传统中医里的“五味”

    食物里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脏、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辣味为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脏、膀胱所吸收。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人体内后,分别成为身体各器官的营养,所以养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引起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能。食用酸性的食物可增加身体收缩的功能,可以用于延缓疾病的发作;此外,出汗太多,或排泄频繁,也可以食用酸性的食物来治疗。

    表症指的是不包括内脏病痛的疾病,如热性的肌肉疼痛、关节炎、流鼻水、鼻塞等,以及慢性的肌肉与关节的麻痹、运动器官的障碍等。辣味的食物有发散的功能,一般表症都以发汗的方式来治疗,所以对于表症的治疗大多食用辣味食物。在人体内循环的有气、血、津液,这是中国医学的称法。气是体内活动力的来源,气停滞称作气滞,气滞会使体内的运行受阻,而发生异常的状态,血可以说是各器官的养分,血液循环阻滞会产生局部性疼痛、静脉瘤等,也会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血液阻滞的现象称为血滞(淤血).津液就是人体内的水分,水滞会导致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和引起如水的下痢。对于以上种种停滞的症状,若食用辣味食物,便可促进循环畅通,一切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气血不足称作虚症,治疗虚症都用甘草、大枣、蜂蜜、砂糖等。气血不足会使人疲倦,甜食有补充气血的功能,所以人在疲倦时都比较喜欢甜食。甜食能解除肌肉的紧张,使身体柔软,这称作弛缓作用。此外,甜食还能中和有毒性的东西,具有解毒的功能。

    苦味有排除燥湿的功能。吃进了苦的东西,会令人呕吐,借以排出体内的滞水。另外,苦味的食物还有利尿的作用。

    咸味有软化硬物及促使下痢的功能。咸的食物能软化体内酸性的硬块,喝盐水能使胃肠内不干净的东西,以下痢的方式排出体外。食盐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咸味食物。

(1)通读全文,请说出“辣味”和“甜味”的功能。

(2)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五味”的知识,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食疗建议。

【链接材料】甲先生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乙先生气血不足;丙先生受凉,感冒,流鼻水;丁先生易出汗,如厕频繁。

食疗建议:

①建议甲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

②建议乙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

③建议丙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

④建议丁先生多吃  味的食物。

来源:2016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加点词“这里”指的是  (2分)

(2)这是一篇  说明文,其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3分)

(3)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从第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5)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6)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什么?(2分)

(7)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来源:2016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关节炎是冻出来的吗?

①春寒料峭时,看到穿短裙的姑娘,老人们常说:"这样会冻出关节炎的,年轻时不觉得,年纪大了膝盖就会疼。"其实,关节炎的产生与受冻无关。

②人到40岁时,负重关节都会有一些骨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一些过度使用的情况,比如职业损伤、运动过量等,关节会提前到达使用寿命,提早出现骨关节炎。除人之外,差不多所有脊椎动物都会发生骨关节炎,只有两种呈倒悬体位的哺乳动物不患此病,那就是蝙蝠和树獭。 这种普遍性提示我们,与其说骨关节炎是一种疾病,不如说是一种关节对于磨损的自然反应。大多数关节炎都与关节达到使用寿命有关(骨关节炎),一些少见的关节炎则是由于免疫系统紊乱而攻击自身关节组织所致(自身免疫性关节炎),此外也有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化脓性关节炎,但没有因为寒冷导致的关节炎。关节炎患者在受凉后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让人误以为寒冷是导致关节炎的霏龙祸首。

③老百姓常说的"关节炎"或者"风湿"其实在医学上多为骨关节炎。骨关节炎是发病率最高的骨关节病。 根据国外资料,在 X 线普查中, 55 岁以上有骨关节炎的 X 线表现者高达 80% ,而 65 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的临床患病率达 68% 为什么骨关节炎这么普遍呢?

④人体的关节也和很多商品一样有"使用寿命",如果年龄达到了关节的使用寿命,关节处的软骨会变薄,软化、失去弹性,甚至碎裂、剥脱,软骨下的骨质增生并形成骨赘(即所谓"骨刺"),最终导致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这便是骨关节炎。

⑤高龄、肥胖、雌激素缺乏、骨密度异常(骨质疏松与骨硬化)、过度运动、吸烟、维生素D缺乏,以及创伤、关节形态异常、关节周围肌肉无力、反复的应力负荷等机械因素,是目前已知的几乎所有骨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但没有证据表明寒冷是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⑥关节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是关节痛,而疼痛加重往往和天气变化、潮湿受凉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目前学界还存在争论。新近的研究证实了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的程度分别和环境温度和气压的变化有关,尽管这种关联强度不是很强。研究者还认为关节疼痛可能与关节周围组织的顺应性,关节液的粘滞性,以及关节周围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有关。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是精神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由于天气变化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而负面情绪可以降低疼痛阈值,因此使人感受到疼痛,也许正是寒冷时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加重,才使大家误认为寒冷是患上关节炎的原因吧。

(选自《科学之友》2016年第7期,有删改)

(1)填空。

①第②段中所说的"这种普遍性"是指   

②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是为了印证    这一结论。

③从全文来看,造成关节炎的主要因素是   

(2)第⑤段中的"几乎所有"是作者修改时加上去的。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一词语?

(3)新近研究认为,造成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原因是什么?其可能的原因又是什么?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蝙蝠和树懒不得关节炎病是因为它们的身体呈倒悬状。

B.免疫系统紊乱或微生物感染是关节炎病的罪魁祸首。

C."骨刺"的产生主要与骨关节的"使用寿命"有关。

D.天气寒冷会导致关节疼痛这种说法或许是有道理的。

来源:2016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菊馔之流变

◆贾祖璋

①我国以菊入馔(zhuàn,饭食)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4世纪,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下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②屈原之后,魏国人钟会有赋,称菊花是神仙之食。晋人傅玄,亦有赋称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主要是食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菊苗,夏食菊叶,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③我国的菊馔,最早是生嚼,所谓“无物咽清甘,和露嚼野菊。”后来,菊馔的烹制方法才逐渐丰富起来。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记有三种食菊的方法,即油煎、煮食和作羹。“春来叶苗洗焯,用油略炒熟,下姜盐作羹,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尤妙”;“紫茎黄色菊英,以甘草汤少许焯过,候粟饭稍熟同煮,久食可明目延龄”。

④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亦记有菊花的油煎法和凉拌法。油煎法为:“甘菊花春夏旺苗,嫩头采来……以甘草水和山药粉拖苗油焯,其香美佳甚。”凉拌法为:“凡苗采来洗净,滚汤焯起,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变如生,且又脆嫩不烂,更多风味。”《遵生八笺》中还介绍了菊花饼的制法:“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

⑤我国食菊最有名气的地方,是广东中山市。该地历代有60年一度的“菊花会”,相传此俗源于南宋。“菊花会”的内容是赏菊和餐菊。据聂凤乔先生记中山市的“菊花会”盛况云:家家都要采清晨带露的清新菊花瓣,随采随用,以求其鲜。其餐菊名食,是菊花肉与菊花鱼。

⑥“菊花肉”的制法是:先将菊瓣加糖煮成糊状晒干成末,再用猪肉条入菊花末腌制三四天,再把腌后的肉入菊花糖浆内煮熟,最后每块肉外面再滚上新鲜带露的菊花瓣。“菊花鱼”的制法是:鱼肉制成丸,将菊瓣滚拌在鱼丸上,入滚汤汆。

⑦金色的秋天,____可欣赏多姿的菊花,____可品尝美味的菜馔,真可谓其乐无穷。

﹣﹣节选自《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

(1)阅读②③自然段,简要说说菊馔的药用价值有哪些?

(2)菊花饼的制法为:“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请问最后一道工序的“印饼”是什么意思?

(3)请在第⑦自然段的横线内填充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4)请在下边读书卡片的横线处设计一个恰当的问题。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向往赏菊的诗句。

来源:2016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杨孝文

①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黄两个部落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史学家钱穆和张其昀谈到炎黄血战的原因时,都为这场战争实因食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占略物资而起。

②此后,盐在中华文明的程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蒲坂、安邑筑城,史称“尧都”“舜都”“禹都”。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

③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财富,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之情。舜帝曾创作了一首《南风》,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

④春秋战国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⑤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除了西部的晋国外,还有东方的齐国和燕国。这些重要的产盐国,财富积聚,国力大增,很快在诸侯战争中占得上风。

⑥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夺取了山西境内的“安邑盐池”,开始池盐大生产。食盐专营,开征盐税,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华夏,真可谓“得盐者得天下”。

⑦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长期对抗北方匈奴的边境战争,耗空了国库。于是,汉武帝下令施行盐铁专卖,将这两种物资的买卖权收归国有,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

⑧唐朝中叶后,国库空虚,朝廷便强行加价卖盐,增加财税。每斗盐一下子由10钱涨到110钱。

⑨为此,历朝历代都禁止私人售盐。汉武帝的“禁私令”规定,私贩食盐一旦被发现,要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贩私盐“五斤以上,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处死”。明清时期,官府“禁售私盐”空前严格,几乎与现代禁毒一样严厉。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私盐贩卖历代不绝,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如唐末,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率先起义;再如元末,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由此可见,盐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1)这篇文章以“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为标题有何作用?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史记》和史学家的论述,引出了本文说明的对象﹣﹣盐。

B.第④⑤两段介绍“盐政”,说明盐进一步促进了国家与民族的整合。

C.第⑨段介绍历代对私人售盐的严厉惩治措施,其目的是说明盐私售的巨大威海。

D.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各种史实为例,使说明更具体、更可信。

(4)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而本文记叙较多。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下记叙和说明的关系。

来源:2016年湖北省十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阿尔法狗”凭什么打败世界冠军

①前不久,一场举世瞩目的围棋比赛以“阿尔法狗”4:1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九段告终。

②打败世界冠军的“阿尔法狗”其实不是狗,这只是它的“网名”,它的英文名叫AlphaGo,中文名叫“阿尔法围棋”,它的真实身份是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软件。

③什么是人工智能软件呢?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够产生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软件,它具有现场感应和环境适应的能力,具有表示、获取、存取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够采用人工智能的问题求解模式来获得结果。击败世界冠军的“阿尔法围棋”便是这样的一款智能软件。

④就下棋而言,一种直观的思路就是列举所有能赢的方案,然后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一般来说,下一盘围棋大约需要150步,每一步有250种可选的方法,要是人工智能采用这种思路,需要计算大约10360种情况。这样看来,在有时限要求的比赛中,列举所有情况的思路是不可行的,所以,研究者们选择了模仿人类大师的下棋方式,这就是“深度学习”。其原理是通过两种不同的深度神经网络﹣﹣“策略网络”和“价值网络”合作“挑选”出那些比较有前途的棋步,抛弃明显的差棋,从而将计算量控制在计算机可以完成的范围内。其中,“策略网络”负责减少搜索的宽度。面对眼前的一盘棋,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观察棋盘布局并试图找到最佳的下一步,相当于“落子选择器”。而“价值网络”则负责减少搜索的深度。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评估棋局的整体局面并预测双方胜负,相当于“棋局评估器”,在局面处于明显劣势的时候,会直接抛弃某些线路,从而辅助落子选择器。在“两个大脑”的配合下,“阿尔法围棋”具有了像人类棋手那样的思维方式。同时,研究者通过“监督学习”让机器人掌握海量的专业棋局;通过“强化学习”让机器人从每次对弈中获得新的经验。而且,一个人或许一年能玩1000局,但机器人一天就能玩100万局;人类在长时间比赛时会犯错,但机器不会。所以,从理论上说,“阿尔法围棋”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就能击败所有人类选手。

⑤如果你认为智能软件就是陪你下棋的娱乐工具,那你就错了。智能软件在商务管理、家政服务、精准医疗、环保检测和巡航导弹武器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日前,中国科学院技术研究所发布了全球首个能够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寒武纪”,这项成果正式投产后,反欺诈的刷脸支付、图片搜索等将更加可靠、易用。

⑥“阿尔法围棋”战胜世界冠军,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标志性成就。随着整个科学体系演化进程的加快,在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与发展中,人工智能一定会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开启人机协同思考的新纪元。

(1)这篇文章标题很有意思,说说你的发现。

(2)整体把握全文,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3)第④段、第⑤段划线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阅读第④段,分别在A、B、C处填写适当内容,完善表格。

工作方式

A  

落子选择器

减少搜索的宽度

观察棋局并试图找到最佳的下一步

价值网络

B  

减少搜索的深度

C  

(5)当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在围棋比赛中“秒杀”人类的时候,人类的智力是不是就贬值了?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16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列文段的理解或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A.卢沟桥是联拱石桥,所以发水时从未出事。

B.文段是按照由古至今的时间顺序来介绍卢沟桥的。

C.文段用了列数字、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来介绍卢沟桥。

D.文段介绍了卢沟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等。

来源:2016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你不知道的烟草真相

林风

       世界卫生组织从1989年开始,将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意在儿童节之前,引起公众对烟草给下一代健康成长带来危害的重视。

       新冠疫情期间,曾有“吸烟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的论调,后被证实为谣言。有证据表明,无论年龄、性别、种族,与新冠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是身体健康程度。烟草防病不行,伤害人体健康的本事却不小。相关研究显示:①香烟烟雾中有超过4000种有害化学物质,主要分为气体和焦油两类

       气体物质中的苯,致癌性强,除易引发肺癌外,还会增加罹患膀胱癌和白血病的风险。此外还有CO、CO2等气体,部分停留在肺部,部分进入血液循环,会损伤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诱发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病。焦油是毒性最强、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物质。被人体吸入后,75%以上会附着在气管黏膜上和肺泡中,使得气管中为排出异物而不断扫动的纤毛无法正常工作,导致炎症刺激粘膜发生鳞状化,直至变异为癌。

       全球每年有800多万人死于烟草,其中约120万人因接触二手烟死亡。《英国癌症杂志》曾详细统计了欧洲国家不同年龄段男性肺癌的死亡率,结果显示:吸烟者死于肺癌的概率比从不吸烟者高约50倍。

       而吸烟致死的原因里,肺癌不到1/3,其他超过2/3是吸烟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或其他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等。

       吸烟不仅威胁烟民自身健康,产生的二手烟还会严重危害他人健康。由于烟草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有毒物质向周围释放。二手烟中的主要有害物质浓度甚至比一手烟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仅在中国,每年就有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

       除了对人体造成危害,吸烟者随意丢弃烟蒂导致火灾的案例比比皆是。测试表明:烟蒂表面约300摄氏度,中心温度最高可达800摄氏度,足以引燃纸张、棉花、木屑等物品。据报道,全世界所有火灾中有20%左右系吸烟引起。据统计,2018年中国共接报火灾23.7万起,其中因吸烟引发的火灾占总数7.3%,超17000起!

       除此之外,烟蒂材料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生产过滤嘴所用的原料是一种由再生纤维制造的人造高分子材料﹣﹣醋酸纤维。 它弹性好、热稳定性好、吸阻小,有一定截滤效果,能选择性地吸附卷烟中部分有害成分,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烟碱而不失香烟口味。然而,醋酸纤维需经过数十年才能降解,并且,除了降解难外,过滤嘴本身释放的化学物质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烟草废弃物中含有7000多种有害物质,而全球每天有超过100亿支卷烟废弃物被丢进环境中。

       好在为了防止滤嘴污染,有公司正在开发可降解的滤嘴材质。例如,一种由马尼拉麻、纤维、木浆组成,用天然淀粉粘合在一起的新型滤嘴材料就可在土壤或水中快速降解。只是由于截滤效果不如醋酸纤维,暂未投放市场。不过我们相信,将来一定会研发出理想的可降解过滤嘴材料。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系统、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对环境毒性的易感性较高,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也较成年人弱。烟草及其烟雾中包含大量有害物质,低龄化吸烟会导致青少年患病危险性明显增加,研究显示,20岁以前吸烟相对20岁以后吸烟的人,生存年龄平均减少约3年。

       令人担心的是,目前我国吸烟人口正呈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②我国5岁至19岁青少年尝试吸烟率20%,吸烟率近7%。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吸烟将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并预测中国目前20岁以下青少年与儿童,将有约2亿变成吸烟者,其中至少5000万人将因吸烟而缩短寿命。禁止未成年人吸烟,已刻不容缓。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严密”,因此,文中画线句①中的“超过”一词不能删除;画线句②中在“20%”前应加上“约为”一词。

B.我国2018年因吸烟引发的火灾数占全国火灾总数的7.3%,远低于全球20%的比例,这说明我国吸烟者素质高于其他国家烟民素质。

C.醋酸纤维虽然弹性好、热稳定性好,但其降解难度大、易造成环境污染等弊端明显,因此醋酸纤维并不是最为理想的香烟滤嘴材料。

D.“列数字”是本文典型的说明方法,作者意在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读者在进一步了解烟草的同时也对其带来的危害引起重视。

(2)本文从哪些方面对烟草的危害进行了介绍?请简要概括。

(3)为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烟草,学校团委打算编写一本“珍惜生命•远离烟草”的宣传手册。如图两幅禁烟宣传画是从众多作品中筛选出来的。假如你是本次宣传手册的编辑,你会选择哪一幅作品作为封面?请说明理由。

来源:2020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柳畔鸳鸯作伴,花边蝴蝶为家。”蝴蝶离不开花儿,花儿也离不开蝴蝶,蝴蝶与开花植物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典范。那么,地球上是先有蝶还是先有花呢?以前科学界认为:虹吸式口器的出现是适应吮吸花蜜而发生的进化。然而,荷兰进化生物学家蒂莫•范尔代克等人最近的研究显示,虽然在当今的地球生态系统中蝴蝶扮演着关键的授粉角色,但早在开花植物出现之前蝴蝶就已存在。只不过在进化的早期﹣﹣大约2亿年前蝴蝶刚出现时,它们可能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的渗出物来补充水分。至今,仍然有少数蝴蝶保留了这种原始特性,例如,枯叶蛱蝶和琉璃蛱蝶主要以腐烂的水果或树液为食。另一些蝴蝶则将这种原始特性发扬光大,例如,炎热的夏天,燕凤蝶常在溪滩上一边吸水,一边从尾部有节奏地射水,利用水分带走热量,降低体温。随着进化历程的推进,裸子植物出现了,蝴蝶很快就尝到了裸子植物营养丰富的传粉滴的甜头。不过,原始蝴蝶对裸子植物仅仅是单方面利用,直到大约1.5亿年前开花植物诞生后,蝴蝶在吸食花蜜时也起到了传粉作用,双方形成了互利关系,于是蝴蝶和开花植物就开始协同进化。

       关于蝶恋花,苏轼有一句诗特别有名:“明日黄花蝶也愁。”秋天,菊花独放,是蝴蝶唯一的依傍,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大减、即将凋零,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不禁愁眉紧锁。花和蝴蝶相互依存,断掉任何一环,都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正如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所言:亚马孙丛林里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会引发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在生物界中确实存在着类似的“蝴蝶效应”: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如因为喜欢花朵的芬芳而随手采摘,或者因为欣赏蝴蝶的美丽而随意捕捉,都可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正如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人爱德华•威尔逊所言:“地球表面的土壤、水、大气层,经由生物圈的活动,进化了几亿年才达到现在这种状态。而这个由生物构成、极端复杂的生物圈,其中的活动都是以极精确但又脆弱的地球能量流动及有机物质循环,紧密地环环相扣。”

“鲜红未许佳人见,蝴蝶争知早到来。”虽然这是唐朝诗人戎昱写槿花的精彩诗句,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蝴蝶对于鲜花的热爱。“时逢舞蝶寻香至”,春暖花开之时,蝴蝶与花共舞。蝴蝶是花卉的爱情使者,花卉是蝴蝶的食品供应商,二者合作共赢。然而,蝴蝶既有天使般可爱的模样,也有魔鬼般恶毒的心肠。它们在与花卉合作时也经常夹带一点私货:悄悄把虫卵产在这些植物的枝叶上,以便其幼虫孵化出来时不愁吃喝。例如,菜粉蝶就是这样对待十字花科植物的。用咀嚼式口器啃食植物的蝴蝶幼虫可能是害虫,但是,蝴蝶的成虫却是益虫,它们帮植物传粉授精,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功不可没。

       (节选自秦自民《鲜红未许佳人见,蝴蝶争知早到来﹣﹣蝴蝶漫谈之口器与传粉》,《百科知识》2019年04A期)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科学界一致认为:蝴蝶的虹吸式口器并不是为适应吮吸花蜜而发生的进化。

B.蝴蝶与开花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经历了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才逐渐形成的。

C.花和蝴蝶相互依存,失去任何一方,都会产生一系列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后果。

D.蝴蝶幼虫以啃食植物为生,是害虫;它的口器为咀嚼式口器,与成虫不同。

(2)下列对原文说明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举枯叶蛱蝶和燕风蝶的例子说明,早在开花植物之前蝴蝶就已存在。

B.第二段为了说明花与蝴蝶的依存关系,引用专家观点,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C.“爱情使者”“食品供应商”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形象、生动。

D.文章在说明过程中,多处引用古典诗词,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了蝴蝶与花之间的紧密关系,这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

B.蝴蝶是情绪敏感的生物,“明日黄花蝶也愁”,菊花凋零也会引发它的愁绪。

C.地球生物图极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保护地球,人类需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

D.通过传授花粉,蝴蝶对维持当今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2019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①今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口有70亿之多。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的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②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人类DNA中包含有大约32亿个碱基对,人类在基因上显示出的差异有0.5%,这0.5%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它们的组合数则更多,所以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和你的基因完全一样。

③与隐藏在体内的基因相比,我们更多的是从长相来确定他人是谁。对熟悉的人我们辨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6%,而对不熟悉的人,准确率只有56%.好在有新的研究显示,其实人们并没有局限于只依赖长相识别人。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们的大脑还非常善于综合收集身体信息。当人的面孔被遮挡或者因距离太远而看不清时,大脑会通过身体的信息,例如个头和身材来识别人,而且效果通常很好。

④和长相相比,指纹似乎更加可靠。它们的形态更能显示人的独特性,所以指纹一直被用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的形成除了受基因的控制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指纹也不会完全一样。

⑤研究显示,每个人在走动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步态。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

⑥耳朵的形状也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在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

⑦科学家用心电图记录人的心跳就能得到人们心脏活动的独特电脉冲,而这种独特性也可以用于识别身份。据说电子技术公司就曾尝试将心跳作为一种密码用于保护隐私。

⑧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现了一个现在的你。你是否认识到自己就是那个唯一的人呢?

(原文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①  ;从说明文分类来看,本文属于②  说明文;从总体看,全文主要是按③  顺序来写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说,“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这里的“这一切”包括DNA、长相、指纹、步态、耳朵、心脏电脉冲等。

B.基因决定了你不同于其他人,这些不同和差异性是无法改变的,比如身材、指纹和步态等。

C.虽然基因从根本上决定了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依靠人的长相而不是基因来确定他人是谁。

D.文章语言客观平实,文章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

(3)②段中“这0.5%意味着大约有1600万个碱基对”这句话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简答。

来源:2019年四川省雅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