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议论文阅读综合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家风

①《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的“义方”就是良好的家训。

②何谓家训?家训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珍贵的家族文化,它润物细无声,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③历览前代先贤,如诸葛亮、曾国藩、林则徐,都是家训熏陶的干才。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一部《曾文正公家书》,它与《朱子家训》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曾氏家训•诲弟》篇曰: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这样的金玉良言现在读来,仍觉质朴可贵。

④徽州的《家训》《家规》《祖训》《族法》等,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的注解。修身,提高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齐家,调解宗族关系,保证宗族和睦;治国,遵守家法国律,践行太祖圣谕;平天下,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比较著名的绩溪章氏《章氏家训》,寥寥196字,分齐家、修身、立业、劝学、笃行5篇。其主要内容就是把耕读作为传家之宝,俭勤作为发家之道……徽州家训,所强调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观,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⑤民间,在决定女儿婚姻之前,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叫察亲,即女方组织亲朋好友到男方家考察,了解的不仅是硬件,最重要的是对男方家人的品行、邻里关系作一个全面把握,说白了就是全面了解男方家庭的家训家风。

⑥家训家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传承、践行良好家训,才能形成美好家风。

⑦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风是家族子孙或家训体现出来的处世风范。培育良好家风,一个关键点就是培育家庭美德。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家庭美德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备元素。每一个家庭都应通过日常要求、家庭格言等丰富的教育形式,培养子女勤俭节约、孝敬老人等美德,教育子女走正道、讲规矩,引导子女端正人生态度。让它成为融化在子女血液中的气质,沉淀在子女骨子里的品格。

⑧培育美好的家风,要从自身做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首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懂得感恩,崇尚勤俭,乐于奉献,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方能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作家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中国近代的进步学者,酷爱读书,涉猎广泛,杨绛在这样的诗书世家中成长,深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览群书,这为她日后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要通过家教传承良好的家训,培育美好的家风,给子女的人生系上良好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进而影响和带动社会上的其他人。

⑨家风凝成国风,国风系于家风。今天我们谈论家训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进当下,也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文明国家、和谐社会。

(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家风”的认识?(不少于30字)

来源: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非文学作品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的层次

[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①第一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基础阅读。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称,如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不管是哪一种名称,都指出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我们之所以喜欢“基础阅读”这个名称,是因为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

②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①_____”我们要做的努力就是去弄清楚这些字。只有当我们完全明白每个字的意思之后,我们才能试着去了解,努力去体会这些字到底要说的是什么。

③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特点在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钟读完一本书,或是同样时间内念完两倍厚的书。

④这个层次的阅读仍然可以用其他的称呼,譬如略读或预读。我们并不是说略读就是随便或随意浏览一本书。检视阅读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

⑤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上,你的目标是从表面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这笔交易通常是很划得来的。

⑥在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就是:“②_____”这是个表象的问题。还有些类似的问题是:“这本书的架构如何?”或是:“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⑦用检视阅读读完一本书之后,无论你用了多短的时间,你都该回答得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类的书﹣﹣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

⑧第三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比起前面所说的两种阅读,这要更复杂、更系统化。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⑨一个分析型的阅读者一定会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提出许多有系统的问题。分析阅读永远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读者会紧抓住一本书,一直要读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为止。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我们还要强调的是,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

⑩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主题阅读可以用另外的名称来形容,如比较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全新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⑪主题阅读不是个轻松的阅读艺术,规则也并不广为人知。虽然如此,主题阅读却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就是因为你会获益良多,所以绝对值得你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节选自《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基础阅读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一个人能熟练进行基础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状态。

B.检视阅读是在无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C.分析阅读比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更复杂、更系统化。若只为消遣,完全不必用到分析阅读。

D.主题阅读虽然不是个轻松的阅读艺术,却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阅读。

(2)将下列两个选项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空格处,并说明理由。

A.这本书在谈什么?B.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理由:  

(3)某中学语文老师布置了暑期阅读任务:“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探究‘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请你结合本文内容,阐述完成此任务需要运用的阅读层次。

来源:2020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非文学作品阅读

_______

“道义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艺术在“心”“物”之间。由心透到物,而后有艺术之发现。譬如音乐,弹琴吹笛,都要物质。即如唱,也要用嗓子,嗓子是人身一机器,也是物质。然而唱出声音中有心,要由心发出的声才能感动人。就听音乐的人来说,受感动的是我的心,并不是我的耳朵。乐声跑进了我的心,不仅是跑进了我的耳朵,才能使我拜托物质世界的一切,而得到一个艺术境界,使心安乐。

    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便也是一种心生活。纵使吃饭喝茶,最普通最平常的日常人生,中国人也懂讲究。所谓讲究,不是在求吃得好、喝得好,不是在求饭好、菜好、茶好、酒好,而更要是在一饮一食中有一个“礼”。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寓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再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即在饮膳所用的器皿上,如古铜、古陶、古瓷,其式样、其色泽、其花纹雕镂乃至其他一切,皆是一种极深的艺术表现。直到今天,此等器物几乎为全世界人类所宝爱。然而其中却寓有一套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寓有中国人心的一种极高造诣,这些都超出于技术艺能之上。别人虽知宝爱,却不能仿造。科学上所发明的机器,作用大,但可仿造,而且一学便会。

    发明机器诚然要极高的心智,而制造机器则仅是一项技术,在机器中,也并不能寓有人的个性,即使说心生活并不在机器中。至于艺术便不然,凡属艺术品,必然寓有人之“个性”。纵使模仿的艺术,依然还见有个性。使用机器,不要个性;欣赏艺术,则仍寓有个性。所以机器世界人在外;艺术世界人在内。机器无生命;而艺术有生命。要学绘一幅画,要学拉一张琴,须得把自己生命放进去。因为它是艺术,需要从心得心灵里面再发现。每一件艺术即使一人生。须能欣赏艺术,才能创造艺术。“艺术”与“人生”紧贴在一起。这是艺术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大不同所在。机器世界是偏“物”的;艺术世界是偏“心”的。机器世界在“改造”自然;艺术世界则在自然之“心灵化”。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天地间有高山大水,这是天地间一大艺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人的德性和自然融合,成为一艺术心灵与艺术人生。中国文化精神便要把外面大“自然”和人的内心“德性”天人合一而艺术化,把自己生活投进在艺术世界中,使我们的人生成为一艺术的人生,则其心既安且乐,亦仁亦寿。

    中国人的亭园布置,只在家里庭院的一角落,辟出了一个小天地,一花一草,一亭一阁,莫非艺术境界。画一幅山水花鸟挂在房间,只是一株垂柳、一双飞燕、一只渔船,也便如这个艺术世界就在身旁。中国人总要把你整个日常人生尽量放在艺术境界中,而使你陶醉,而使你不自觉。

(选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有删改)

(1)以上文字选自钱穆的讲稿,请为其选择一个标题,并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生活艺术化       B.机器和艺术

(2)阅读选文,完成任务。

【摘录】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富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在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

【联想】①你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什么事情?

【摘录】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联想】②你联想到(湖心亭看雪》中的哪个句子?

反思:

③上面这种“联想”的阅读方法,如何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选文?请具体阐述。

来源:2019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晒晒鱼网又何妨

①中国有许多内涵丰富,设喻生动,寓含着深刻哲理的俗谚成语,读后令人深思;但也有一些褒贬偏激,扬抑失当的,今天应重新作辩证的分析。

②就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吧。它与“一曝十寒”同义,都是用来贬损那些工作与学习时常中断,不能持之以恒,以至一事无成者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所言极是。但反过来想想,天天打鱼,从不晒网,又当如何呢?且不说人的体力能否坚持下去,就是网,也会因长期浸泡得不到晾晒而霉烂。没有网,又怎么能打鱼?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既能调节人的体力,又能延长网的寿命,有利更长期、更大量地打到鱼,这岂不是一种科学的生产方法?

③既然人们常用谚语来比喻学习和工作上的情况,那不妨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学习与工作是否需要“晒网”。我们知道,金属机件长时间、超负荷地运转,就会因“疲劳”而断裂,更何况有血有肉的人呢?生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过于疲劳时,若不适当休息,就不能恢复功能、提高效率。学习与工作老是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可见,学习、工作不能排斥休息。晒网,就是为了保护鱼网,以利于多打鱼;休息、娱乐,是为了调节大脑和身体,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古今中外,许多在事业上有伟大建树的人其实也并不总是夜以继日地工作,适当的休息、娱乐正是他们更有成效地工作的开端,只不过他们“晒网”的方式各有特点罢了。大文豪鲁迅习惯于夜深人静之时秉烛而书,但他下午是必须睡觉以消除疲劳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常常在较长时间的写作之余,写几首小诗自娱,或演算几道数学题调节头脑;东晋文学家嵇康读书之余爱鼓琴;不少当代科学家都喜欢在余暇时间养养花。至于革命领袖们喜欢钓鱼,爱好桥牌,擅长弹琴……我们听到的还少吗?

⑤古人说得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习、工作与休息,也是一张一弛。“弛”是为了“张”,没有“弛”,又何来“张”?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工作,必要的休息又何妨呢?

(选自《换个角度看世界》,有改动)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②段加点词“这个意义”指的是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所言极是。

(3)第③段中加点的词,“晒网”比喻的是①  ;“鱼网”比喻的是②  ;“打鱼”比喻的是③ 。 

(4)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认识。

来源:2019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深耕心灵的土壤

①世事沉浮,岁月流转,白云苍狗,幻化无穷。微渺如沧海之一粟的我们,常常因失却本心,似无根之浮萍不能自主,迷失在无尽的浮躁喧嚣之中。越来越多的人身心疲惫,灵魂受煎熬,在迷茫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应接不暇的物质焦虑与精神困惑,我们急需深耕心灵的土壤,播撒精神的种子,擢拔生命的高度。

②鉴古知今。面对相位,持竿不顾,视浮名微利如云烟,庄周曳尾涂中,甘守贫贱,只因他有一颗纯真自然、不受羁绊的逍遥之心;秋风萧瑟,易水波寒,明知一去不复返,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只因他心中有一份“士为知己者死”的坚定信念和专属于侠客的尊严;路途遥远,水恶山险,八十一难比登天,玄奘意志坚定,挺胸向前,“求得真经度世人”是他一生的不懈追求。

清贫不能令他们迷茫,死亡不会让他们彷徨,苦难不可使他们止步,他们用自己的脚步书写出大写的人字。他们深耕心灵的土壤,用最纯洁最高贵的品质,为世人点亮一盏盏心灯,指引人们前行的方向。

④“假若一条船不知道它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假若一个时代丢失了信仰,人们的心灵变得荒芜,就像陀螺没有了“轴向”,风筝剪断了牵线,航船迷失了方向,必将落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⑤生活中有太多的浮华与诱惑,当物欲的膨胀让你迷失时,当人生的坐標发生了偏离时,不妨坐下来品味一下曾经“感动中国”的那些人物故事。“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您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心中永生。”“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之一的王锋,一个响亮的名字,用自己“渺小”的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内涵,用自己38年的短暂岁月,书写了永恒的壮丽诗篇。同样,被称为我国“量子之父”的潘建伟,始终站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前沿,与宇宙对话,和信息攀谈。“墨子号”拉近了天与地的距离,科学家的执著与坚守彰显了生命的意义。是啊,从善行天下的丛飞到勇夺诺奖的屠呦呦,从震惊世人的千手观音到振奋国人的中国女排,从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的杨利伟到捐献毕生积蓄的卢永根。在这浮躁的社会,他们心存一片净土,像缕缕清风,汇聚成一股股暖流,吹遍中华大地,涤荡尘世;她们视名利为过眼云烟,这是何等的大境界啊!

⑥每个人就好比一块璞玉,在没有雕琢前就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唯有经过打磨、设计、雕刻,才变成了精美的玉器。钱钟书先生在《读中国诗》中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回了家,心才有归宿。

⑦向内求,深耕心灵的土壤。让精神的光辉超越世俗名利,成为指引我们远航的灯塔,去收获多姿多彩的人生。即使成不了璀璨星空中最闪亮的星辰,但只要在暗夜贡献过自己的光芒,哪怕是流星,都算是有意义的存在。

(1)选出对选文的中心论点表述最恰当的一项  

A.面对应接不暇的物质焦虑与精神困惑,我们急需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生命高度。

B.我们应深耕心灵的土壤,用最纯净最高贵的品质,为世人点亮心灯,指引前行方向。

C.在这浮躁的社会,我们应心存一片净土,视名利如过眼云烟,做一个有大境界的人。

D.人生的追求就是让自己的身心在这个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5)作者说“每个人就好比一块璞玉”,请结合选文谈谈正值青春的你将如何雕琢自己。

来源:2019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坐得住”方能“立得住”

吴储岐

①苏联科学家尤比契夫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摄影师给他拍照时,他开了句玩笑:“要照相不应该照脸,而应该照臀部。”一句话惹得哄堂大笑,但细细思索,大科学家这句玩笑有弦外之音:像他那样的科学家,屁股“坐得住”是成功的关键。可见,“坐得住”方能“立得住”。

②做学问讲究坐冷板凳。历史学家韩儒林曾有一联,上联便是“板凳坐得十年冷”,坐冷板凳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司马迁历时14年,写成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李时珍呕心沥血近30年,成就《本草纲目》;小麦育种专家王辉40余年与土地为伴,为了看到麦子的“神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大凡大学问家,无不有超常的定力。学问的天地,无边无际,行走在“无人区”和“高寒区”,只有持之以恒,沉稳务实,才能真正有所得。

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行于世,做人做事也应讲究“坐得住”。李云鹤1956年在敦煌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古代壁画和彩塑的修复工作。他23岁进入洞窟修复壁画,一直做着除尘、灌胶、滚压、回帖等重复甚至有些枯燥的工作,使4000多平方米岌岌可危的精美壁画再露“花容月貌”。几十年来,李云鶴从一窍不通,到不断尝试、摸索、创新,再到技艺炉火纯青,多次开壁画修复先河,终成石窟类壁画修复界“一代宗师”。无论做哪个行业没有点钻研精神没有股子痴迷劲儿,恐怕很难有高境界的职业体验。一句话,只有那些“坐得住”的人,才能最终“立得住”。

④然而,在浮躁的当下,总有些人坐不住冷板凳。有不少人似乎对需要“孜孜以求”的事物缺乏耐心,总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有一些具体的表现,学东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不说了;还有一种人长着一颗“玻璃心”,稍遇困难、挫折便“鸣金收兵”,“咬咬牙坚持”“攥攥拳顶住”这样的狠劲基本看不到。最关键的是这些人没有内心的定力,别说“大器晚成”,就连“大器正常成”都等不了。

⑤对于这些屁股“滚烫”的人来说,最合适的就是坐坐冷板凳了。“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人无法选择怎么生,但可以选择如何活,当一些人沉浸于各种“成功学”“速成学”时,另一些人早已撸起袖子加油干;当一些人虚度光阴还在抱怨时运不济时,另一些人早已在“坐冷板凳”的修炼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⑥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不易。很多时候,坐冷板凳不仅仅需要承受寂寞、忍耐冷清,更是与名利无缘,跟热闹无分,同淡泊清苦相随,有时甚至还得与委屈不公、冷落埋没相连。这不仅需要我们有超脱的心态、开阙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还要对个人的名利放得下、看得透、想得通,方能把板凳坐热。

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路漫漫,不妨下点慢功夫,先谋“坐得住”,再取“立得住”,方能行得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开头写尤比契夫接受媒体采访的事,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③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

来源:2019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善用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維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題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

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来源:2019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

①一位传道授业的好老师,会让人终生难忘;一门触碰心灵的好课程,会让人终身受益。

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把思政课讲到学生心坎上,让思政课有滋有味

③如今这个时代,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这也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要有受众意识。有教育学家曾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应该能让学生感到犹如读了一本启迪心智的好书,看了一场益于身心的优秀电影,既有知识的增益,也有道德的熏陶;既有美的感受,也有真和善的升华。换言之,只有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才能让人真学真信真懂,才能让道理入耳入脑入心。

④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应避免“填鸭说教”。人有觉悟高低之分,有接受能力强弱之别,讲授思政课的方法,也应随之不断创新。思政工作应该像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用深刻的洞见增强思想性,以广阔的视野增强吸引力,才能把课程讲好,思政课也就会成为“网红课”,最终收获润物无声的效果。

⑤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当善于循序渐进。认识总是有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把思政课讲妤,就要遵循道理的逻輯体系和思维的逻辑顺序。比如,讲民族复兴,不妨先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失去的二百年”;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妨从西方世界为何强调“回到马克思”出发,讲讲“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抽丝剥茧、由表及里,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思政课才能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思考。

⑥让思政课有滋有味,应长于寓理于例。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泛泛的论迷,而希望听到强有力的例证,就事论理,多讲生动活泼的内容,寓道理于事例之中,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是增强感染力的必由之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新”,也应求“近”;既要求“精”,也应求“实”。新,就是新颖,应尽量避免翻来覆去地举一些老例子;近,就是贴近,不妨多用学生平时耳闻目睹的事例,这样的例子看得见、撲得着,可望可即,有亲近感和现实感;精,就是精当,许多事例本身就含有很深的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例子举了,道理也便在其中了;实,就是真实,切忌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⑦总而言之,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巧譬善喻,把精深的思想讲得深入浅出,把宏大的理论讲得有滋有味,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②段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有什么好处?

(3)选文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简述选文⑤段的论证思路。

(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观点,说说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节思政课。(70字左右 )

【材料】福建省厦门市同安新区新民中心小学思政课教师徐碧环,用活动课方式讲授《规则》。她给同学们分组,每组发放一盒跳棋,首先没有任何规则,组内同学随便下棋,学生们根本没有办法玩。然后小组内

制定规则下棋,部分学生很高兴,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不公平。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制定規则,这样学生们都能玩得很开心。课后,同学们都说非常喜欢这样的思政课。

来源:2019年辽宁省葫芦岛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涵养学徒心态

①“不给我安排重要工作,只是让我打杂,想辞职了”“我在基层天天做琐事,所学专业用不上啊”……不少新入职的年轻人常抱怨,自己不受重视,做着“没技术含量”“没营养”的活儿,感觉空有一身本事无处施展。

②走出校园初入职场,不少年轻人满怀期待,想在新的平台和环境里大显身手、证明自己,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种期待很可能要暂时落空,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眼高手低是常见的通病,这大概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本该用脚踏实地去消弭,但不少人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就心理失衡,或抱怨上司“不识才”“埋没人才”;或开始自我怀疑,失去信心……其实,这些都不是该有的态度和做法。

③年轻人初进职场,首要的是戒骄戒躁,多涵养“学徒心态”。

④人类社会发展中,“学徒”是一个常见的群体,尤其在手工业发达的传统社会。在代际传递中,技术和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有句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最成功的修行者,应该是沉下心来学习,甘于从小事、琐事做起,常向师傅虚心求教,心无旁骛地钻研技艺,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怕的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小事、琐事不愿干,大事、难事干不好。这种学徒,师傅一般会说:“心性不好,难成大器。”

⑤现代社会,这种技艺传承的师徒少见了,但“学徒心态”却并不过时。涵养“学徒心态”,就是年轻人修炼功夫、磨砺心性的过程。对于一个初入职场者,不妨主动将过去的荣誉和光环“清零”,重新自我定位,适应新的环境,甘愿做一名谦逊、低调的学徒。“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经受一件件小事的磨砺,就有了成大事的基础;只有多在基层一线“墩墩苗”,才能不断夯实根基,蓄力远航。

⑥作家柳青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从明曾分享过他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1996年,他进入金川公司从事贵重金属生产工作。琐事多、困难多,他没有打退堂鼓。“生产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不放过,每一个关键点我都记在笔记本上,工作闲暇时我还经常向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潘从明当好学徒,干好一件件小事,解决一个个难点,最终积小胜为大胜,推动了相关贵金属提炼工艺的改进和技术升级。

⑦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年轻人想要在一个领城有所建树、干出成绩,就得多涵养“学徒心态”,下一番“绣花功夫”,落小落实练就高强本领;同时,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超越“师傅”、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

(2)选文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请分析选文⑤段中加点词“清零”的表达效果。

(4)选文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阅读分析下面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年轻人如何获取成长的力量。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们深夜开会,整理会议记录时,其中涉及流程图的部分,需要用到一个叫 Visio的软件。他问旁边的年轻同事,会用 Visio吗?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说:“我可以学。”王兴感慨:这四个简单的字里,有无穷的力量。

来源:2019年辽宁省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适时让理想转个弯

①很多人可能都有这么一个观点,认为要成功就得心无旁骛、坚持不懈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行。只有这样,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②这种观念有可取的一面,因为成功需要一种坚持的精神。不过,心中原有的目标如果并不适合自己,你就会在前进的路上举步维艰。只有确定了更适合自己的目标,才能够很快在新的领域有所突破。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正确的选择加上不懈的努力,就会创造出奇迹。”所以,人要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

③人的目标会发生改变,因为外界条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制约。在闭塞、落后的条件下,很难树立宏伟远大的目标,而换了一方天地,眼界开阔之后,原来的目标自然就会随之改变。太行、王屋二山挡在门前,阻塞了交通,愚公当然要把移山作为目标。可是两座大山被移走了,难道愚公还要跟过去,继续凿石垦壤吗?鲁迅先生最初是抱定了学医救国的理想,但留学日本之后的见闻感受,使他发现了拯救人的灵魂比救治人的身体更重要。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以笔为刀枪,终成一代文豪。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才不会被社会丢在后面

④人的目标会发生改变,还因为自我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人的成长是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小时候,我们的人生目标大都停留在一个模糊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性格的逐渐威熟,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也都会相应地发生改变,人生的目标也往往会随之改变。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什么样的职业更适合,需要找怎样的人生伴侣,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等等。事实上,让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激励人们走向成功。化学家奥托•瓦拉赫最初也不知道选择怎样的人生目标,走了很多弯路,直到最后明白了自己的优势,重新调整了目标,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对于任何一个期待成功的人来说,既要有坚韧不拔、终生奋斗的进取精神,也要学会将明确坚定的目标和灵活机动的策略结合在一起。

⑤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来自外部还是内在的变化,我们都要明白,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找到自己的强项,避开自己的弱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地走向成功。如果最初设定的人生目标被证明并不合适,那就让自己的理想转个弯。

(原文有改动)

(1)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事例可以放在第③段还是第④段中?请具体阐明理由。

       张文举青年时期笔耕不辍,立志成为作家,但多年来一封封投稿信石沉大海,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写作。他的钢笔字写得很漂亮,于是他毅然放弃写作,练起了钢笔书法,最终成为著名的硬笔书法家。

(4)小明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一直很不理想。他从小喜欢玩泥塑很有造型方面的天赋。有人建议他报考职专,学习面点专业,将来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面点师。但小明在大学里当教授的父母却希望儿子放手一搏,将来考上大学,成为一名学者。在这二者之间,小明需要做出选择,读了本文之后,你会给他提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理由。

来源:2019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________

孔令建

①家风是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与物质无关,家庭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需要讲家风;家风与精神有关,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都离不开家风。家风亦关乎国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如歌中所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相连相通。因此,要得国风清,尚需家风正。

②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良妤家风。良好家风是一首多声部乐曲,在生活中无论唱响哪一个声部乐曲,都会对后代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显赫门第,还是平常人家,都注重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司马光一生孝悌忠信,恭俭正直,其嘉言懿行源自家族中世代相承的尚德家风;曾国藩面对千金之饭食,“不忍食”“不忍睹”的节俭之行,形成了曾氏门楣世代相传的节俭家风……这一代代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奠定了中华民族清正国风的坚固根基,使中华文明的大厦巍然屹立。

③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种子。徐特立家族祠堂有一幅徐家家训:“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氏家族良好的家风根植于徐特立的血脉,他不但自己严守家训,一生以革命事业为重,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了毛泽东、田汉等大批杰出人才,而且使徐氏家风在子孙中实现了完美的代际传承。他的4个子女及20余位侄儿、侄孙乃至曾孙都牢记家风,摒弃私利,一心为国。他认为,子女不仅是自己家庭的成员及后代,更是国家的成员、后代。他们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更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家凤就是国风的种子,一粒粒良好家风的种子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才有了枝繁叶茂的中华文明之树。

④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源头活水。清朝末年,岭南九江烟桥村的何君和,慷慨好施,自奉俭朴,虽家贫却能识大义。其子何文绮曾任兵部主事,秉承其父之风,一生践行利物济人,晚年更是潜心育人,成就了心系民众、造福一方的弟子﹣岭南雄儒朱次琦,朱次琦又培养了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康有为。可以说,何氏家族的良好家风化为高尚师风,走出了家族庭院,润泽了众生,滋养了世风、国风。家风是源头活水,它喷涌而出时,惠泽的又岂止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它从一个个家庭、家族流出,汇成中华文明的潘潘巨流,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⑤时至今日,我们有些家庭淡化了对良好家风的尊崇,因家风不正导致家庭不睦、子女德育有失的现象屡屡见诸报端。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之际,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⑥家风凝减国风,国风系于家风。只有每个家庭都风清气正,国家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让我们共同唱响新时代家风的主旋律,用良好家风铸就清正国风!

(选文有删改)

(1)给本文拟一个能揭示论点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关于良好家风的事例,请概述其一。

来源:2019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正是青年读书时

刘少华

①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关于如何读书,前人进行了诸多总结,依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

②首先,要追求把书“读完”。当年,金克木先生写《书读完了》,让人大吃一惊。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为何金克木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比如中国古书,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金先生举例说,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

③以此类推,青年人读书,应当从源头去读,在脑海中搭起一个“格式塔”,日拱一卒。在青年时期、记忆力最强时,先尽量“输入”,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底子。书当然是看不完的,但在年轻时打下广博的基础,却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④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⑤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书中,他为经典作品下了诸多定义,其中第一条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信哉斯言!因为经典作品反复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即便这些作品需要你花力气、下功夫阅读,也是值得的。知识青年,不读经典,何以自立?

⑥此外,还要经常打开新书。我们关于读书的经验,大都来自前人。然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又有些不同。知识更新速度爆炸性增长,一日不学便有跟不上之感。即便当下互联网如此发达,人类最优秀的知识结晶,依然倾向于以出版的方式固化。畅销书榜上,让人失望者有之,给人启发者却更多。许多经典都曾流行一时,今日之流行未必不是明日之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瞄准过去被忽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

⑦读书得读其闪光点,尤其对当下出版的书更要抱以宽容与理解之心。创新的见解、观点、结论问世时,因其往往领先于时代,往往不容易被接受。青年人更应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最先去发现、去接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好奇与新知,是两盏时时互应的明灯。

⑧人生的许多变化,也许正是从学会正确读书开始的。而做一个读书人最幸福的是,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

(摘自2019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关于读书,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或建议?

来源:2019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①你想成为某某人的翻版或盗版吗?我敢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别样的自己。而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具特色,就必须要拥有一颗冷静的心。

②大千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你都要做到冷静,以静制乱、制躁。《百喻经》里有这样的记載:一群演戏的艺人露宿野外,半夜里其中一人穿上装扮罗刹的戏装御寒,一个同伴梦中醒来,看到火旁坐着一个能吃人的罗刹,吓得爬起来就跑,大家都跟着跑,直到筋疲力尽,才发现后面追赶的人不是吃人的罗刹。那人如果能做到冷静,也不至于慌乱地跑了一段无用的路。再说,人生经不起这些无聊的瞎折腾,因为时间和精力就那么些,折腾多了,我们的主题就会偏离,也就来不及成就别样的自己了。

③一颗冷静的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你经历一些磨炼才能获得因为,如果没有磨炼,一有风吹草动,你就会一惊一乍的,甚至会在恐慌中迷失自己。

④经历磨炼,需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像面对茧的束缚一样,蝶儿不勇敢地冲破它,哪能拥有坚强的翅膀?当年,笛福被通缉的时候,躲到坟墓里他没有恐惧,没有绝望,甚至有心情去注意到墓碑上的名字鲁滨逊•克鲁索,后来还让它成了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如果他当时躲在坟墓里吓得不敢出来,那么何来后来的名著?又何来那个著名的大作家?人生处处有磨炼,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经历磨炼,进而不断地壮大、完善自己。

⑤经历磨炼,可以炼就一颗平常心。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很多磨炼后,才能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才能对无常的生活习以为常。【A】那些成功者无一不是这样的人,他们经历了很多磨炼后,从而认识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即使他们“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也能以平常心去面对,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最终成就别样的自己。

⑥怀有一颗勇敢心,炼就一颗平常心,从而打造出一颗冷静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心无旁骜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才能成就别样的自己。

⑦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概括出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的事例放在选文第⑤段中【A】处是否恰当?为什么?

       葡萄牙的著名作家萨拉马戈从小就立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家境贫困,他所从事的工作始终偏离他的梦想。50岁那年,他决定重新以写作为业,向诺贝尔文学奖进军,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笔耕之后,他靠小说《修道院的往事》一举成名。此后,他便更加努力工作,在76岁高龄的时候,终于凭借《失明症漫记》获得了梦想中至高无上的诺贝尔文学奖。

(4)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选文第⑥段内容的理解。(70字左右)

(5)选出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  

A.选文第②段中《百喻经》里的故事,强调了遇事冷静的重要性。

B.选文第②段的“瞎折腾”和选文第③段的“一惊一乍”通俗幽默,使本文的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C.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是道理论据。

D.选文称呼读者为“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说理显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来源:2019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论敬畏之心

①敬畏之心是对世间万物心怀敬重、持以畏惧,并真诚对待的一种态度。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目标方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就能够时刻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云:“【甲】。”有了敬畏之心,遇事就会有所顾忌,三思而行,这样就可避祸趋福,化险为夷。反之,人一旦失去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害人害己。因此,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敬畏之心。

②世间万物,都值得我们敬畏。因为有了敬畏,人类社会才会显得和谐有序,我们的生活才会过得幸福美好。我们敬畏生命,就不会冷酷无情、麻木不仁,做出见死不救、草菅人命的事;我们敬畏法律,就不会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我们敬畏道德,就不会出卖良心、丧失人格,做出背信弃义、伤天害理的事;我们敬畏历史,就不会张冠李戴、胡编乱造,做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事;我们敬畏自然,就不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做出违背规律、遗祸子孙的事……从这点来讲,敬畏之心就是善良之心、怜悯之心、敬重之心的集中表现。

③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不仅是有信仰的,也是有敬畏之心的。古之智者、圣人、先哲,他们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是因为他们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而我辈凡夫俗子,只要有了信仰与敬畏之心,就不轻易浮躁也不容易轻狂,内心自然会生养出正气、庄严与崇高。古人说:“【乙】。”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凡事不可逆天背道而行;畏地就是要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生存环境中的万物;畏己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孔子曰:“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由此看来,只有常怀敬畏之心,善听圣人遗言教诲的人,方能做到亲君子,远小人。

④老子说过:“【丙】。”是啊,做人做事应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过去,由于我们缺乏对自然的认识,一度违背客观规律,致使部分土地越来越贫瘠、荒芜。而今,我们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终于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路。从福建宁德依靠林采产业摆脱贫困,到浙江湖州“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从新疆阿克苏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成一道“绿色长城”,到河北塞罕坝在“黄沙遮天日”的荒漠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些都是我们对自然有了敬畏之心后得到的馈赠。

⑤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一代大师的敬畏,也是刻在他墓碑上的至理名言,更是对我们做官做民、做人做事的谆谆告诫。

(原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插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写序号)

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②世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

③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无忧矣

【甲】  【乙】  【丙】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曾国藩年轻时,曾就读岳麓书院,当时他和某人同居一室。此人偏暴躁,见曾国藩读书桌置于窗户边,便说挡了他案头的光线,曾国藩二话不说就挪走了。曾国藩半夜读书,此人又说打扰了他的睡眠,曾国藩马上改为默读。

(5)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有敬畏之心。

来源:2019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18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树立恒心,离不开有异于常人的执着。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十日寒。”要做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③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吕氏春秋》有言,“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所以,有水滴石穿的韧性,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才能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④树立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能而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竟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有删改)

(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的诗文可作为选文第④段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启示。

来源:2018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综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