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初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麦道飞机在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有英国、西班牙、法国、加拿大、巴西、意大利、奥地利、日本、韩国等众多国家。
材料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全球贫富分化的速度仍在加快,世界三大富豪的财富目前已超过35个最贫穷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或相当于全球6亿居民的收入总和。然而,目前全世界有13亿贫困人口,比5年前增加了3亿,第三世界的贫困问题尤为严重。
材料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他们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国家廉价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材料四: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从1980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三,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什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
(3)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四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位先生作为军官……将比联邦中的任何其他人更能博得全美国的支持,更能联合东部十三州的真诚努力。
-——大陆会议上关于大陆军总司令人选的提议
材料二:这位身材不高、有这钢铁般意志和锐敏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
———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映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
——1933年3月4日美国第32届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四:(他)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的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人民教育出版社)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位先生”应是谁?他领导了哪一场战争?(l分)战争胜利后,他主持制定了哪部宪法?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场革命的性质是什么?(l分)
(3)材料三中的“总统”是谁?为战胜“恐惧”,这位总统实施了什么政策?(l分)
(4)材料四中的号召人应是谁?(l分)这位号召人通过哪一种建设模式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1945年2月,他和材料三中的“总统”共同参加了二战中的哪一国际会议?
(5)根据以上四位人物的活动,概括他们对历史发展的共同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常一次改革是否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和发展,若失败可能会遭致内乱和冲突。阅读下列有关改革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政府建立后,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理之下。1871年,政府派遣要员出访欧美,所到之处看到“黑烟弥漫,无不设大小工厂”,决定以欧美为榜样。政府成立伊始,就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短短数年内就兴办了26000所小学,一批大学也纷纷开办。
材料三:“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在政治方面有什么主张?从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可知,这是日本历史上什么改革的内容?这场改革为什么会成为日本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3)根据材料三可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推行怎样的政策?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此经济政策的认识。
(4)当今的改革使中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应该如何进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开放宽容
①汉朝时,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的重要商路,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通往西亚和欧洲,这就是著名的  A 。它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它的开通,也促进了汉朝的兴盛。
②唐朝贞观年间,高僧  B 西行,从古印度带回了大量的佛经,还根据沿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封闭保守
③1453年,重继承而轻创新,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它文明优点和长处的  C 帝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④清王朝实行的  D 政策,使中国逐步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1)按表格中的字母顺序填入相应的内容。
(2)从以上材料和问题,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化主要表现为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理性化
材料一  议会决定将英国王位共同授予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作为条件,新君主接受了《权利宣言》,该宣言后来扩充为《权利法案》,《法案》包含了许多重要原则。它规定国王未经议会批准而中止法律、征税和维持常备军的行为非法;它保护议会内的言论和辩论自由。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等主编《世界大历史:1571-1689》
(1)有人认为《权利法案》是一个限制权利和维护权利的法案,依据材料一分别进行说明。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税收入
其它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工商税收入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商税收入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3)材料三中的①②③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地新华中学的同学围绕“中日交往”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小明同学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帮助整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二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1)日本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4分)
材料二: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开始打破政治僵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进一步增强了两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2)结合日本对侵华战争的认识,谈谈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中日两国交往一览表

时间
双边贸易额(亿元)
人员往来(万人)
友好城市(对)
1972年
11
——
0
2006年
2073
480
233

 
(3)据上表,用一句话概括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1分)
(4)请结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帮小明同学为即将召开的主题班会拟定一个最贴切的题目。(1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等多国隆重举办纪念活动,既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四幅示意图。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两幅示意图,指出各自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或作用。
材料二
 
(2)据材料二,指出德、日两国对待二战的态度有何不同?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3)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有什么现实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实现现代化是中国振兴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①1950—1956年,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两项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农业生产?
②结合下面两幅图片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在农村工作中有什么失误?

材料二:

(2) 材料二 图一小岗村曾获得中国改革第一村的美誉,请你说出获得此赞誉的原因(2分)
(3) 深圳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当时,与深圳一起获得特殊地位的城市还有哪些?(3分)
(4) 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其重点是什么?改革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建国之梦】
材料一  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1)“建国梦想”实现于何年何月何日? 其标志是什么?
【强国之梦】
材料二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哪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的? 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用一句话简短概述:他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材料三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3)这段歌词是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想想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的分别是哪两位领导人?
【圆梦设想】
材料四  2013年3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4)中国人的梦想,生生不息、永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拥有怎样的“中国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新政策。“三农”问题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识读下列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52年冬,……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到1956年底,全国90%以上的个体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从1958年8月到10月,全国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一亿二千多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9%以上。……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鲜红的手指印。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也就在这一天,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三、 下图为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标语牌。

1958年、l959年、196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表:

年份
1958年
l959年
1960年
粮食总产量
2亿吨
1.7亿吨
1.435亿吨

 
材料四、安徽凤阳小岗村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安徽凤阳小岗村
粮食总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进行了哪四次调整?
(2)材料二出自建国初期的哪一部法律文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有何意义?
(3)在1958年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材料中数据说明了什么突出的问题?(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
(4)是什么政策给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带来了实惠?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及身边的变化,就政府应如何制定农业政策谈谈你的感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作为一个年轻而拥有多项“世界历史之最”的国家,它的历史是短暂的。在这段短暂的历史中,近代史时期的发展为这个年轻的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发展历程吧。
材料一:托马斯·潘恩说过:“诉诸武力的办法是英王选择的,北美大陆已接受了这个挑战。”
(1) 据材料一指出为授受“这个挑战”,北美大陆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1分)该挑战为美国带来什么影响?(2分)
材料二:在面临国家分裂时林肯说:“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我们情绪激动而绷紧,但绝不可折断。”
(2) 据材料二指出使双方“纽带绷紧”指什么?(1分)“绝不可折断”的目的是什么?(1分)
材料三:奥巴马作为黑人的后裔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创了美国历史的先河。追溯历史,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一艘艘满载黑人的船只不时驶过,他们被迫离开家园被运到美洲大陆。他们在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为改变自身悲惨命运进行不懈的斗争。
(3) 据材料三指出众多黑人被迫远离家园被运到美洲与哪一史实有关?在美国他们悲惨命运的改变与历史上哪一份重要文献有关?(1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
材料二:“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两种社会制度”分别指什么?美国当时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什么战争的爆发?
(2)亚历山大二世是在签署废除何种制度的法令后说的这段话?他的这段话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局限性是什么?
(3)美国的这场战争和俄国的这次改革有什么相同的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小亮以"中国的发展"为主题,搜集到以下资料,请运用资料展开探究。

资料一中"帝国"是近代中国的哪个政权?马克思对该政权发展趋势的预测是什么?马克思是基于当时怎样的世界和中国形势作出这一预测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陆地丝路之繁荣】
材料一 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1)写出材料一中,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物品和文化。由此可知,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海上丝路之昌盛】
材料二 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一带一路之复兴】
材料四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         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8月,      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2月,     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以后,     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1924年1月,      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材料二 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 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四   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年-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
(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3)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