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新闻 广告 标语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

遐迩

①“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中国是文明的古国,这样的标语何来文明?大过年的,迎面就是这样一句,你即使不骂娘,心里也不好受,有话就不能好说吗?再有“硬道理”的宣传,以这样野蛮的言词说出来,能取得好效果吗?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在宣传,还是在诅咒?有人说,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我则以为不会有好的效果。言简意贼的时事标语,确实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

②“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都是什么标语啊!古人发明汉语是为了交流的,不是用来侮辱同胞的,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白衣天使在前方“浴血奋战”,某些人却在后方阉割文明。在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宣传应该好好说话,要有温情有温度。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

③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控没有一点好处。然而,有人说非常之时就要用非常之法,有人非常肯定非常赞赏这种粗俗的语言。真是社会的悲哀。是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疫,让国人如临大敌,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④著名诗人、著名杂文家彭俐在杂文诗中说,“病毒,让一切变得透明”,是的,大疫来临确实很考验人,但是,我以为“病毒”暴发并不代表某些人的恶劣天性粗鄙天性也要释放出来,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良药。文明标语多得是,干嘛非要用粗俗的呢?就不会好好说话吗?比如“不聚餐不聚会就是最好的防疫”,“今年过年不串门,拜年最好用微信”,“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战胜最严峻的疫情”,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御”等等。这些文明标语不是更能让人接受吗?

⑤粗俗粗暴的标语的出现,又何尝不是极端的野蛮防疫呢?泼妇骂街式的、地痞流氓式的标语,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素质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选自《杂文月刊》2020年4期,有改动)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粗俗的标语为什么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请结合全文回答。

(3)请判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请为当前的疫情防控,拟一则文明标语。(不得抄袭文中引用过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来源:2020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今年,我市继续完善柳江文化带主题区的规划和建设,让城市的文明水平和文化品位再上新高。我市自2015年10月启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柳江文化带项目以来,“百里柳江”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该项目于2016年成功入选全国创新工作案例,面向全国推广。在今年的规划中,我市将发掘“一江两路七区十五个活动点”的文化积淀和区域特色,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气息的文化景观,让柳江文化带汇聚城市文化,展示核心价值观,宣传精神文明,传递正能量。

[材料二]为了提高柳江文化带的社会辨识度,增强该项目的品牌效应,柳州市委宣传部推出了“柳江文化带”形象标志:

[材料三]近日,柳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通过网络平台推出了在我市首届“春花秋水”原创歌曲创作大赛上获奖的歌曲《我家有条江》.歌中唱道:“我家有条江,曲似九回肠,柳侯透韵泽千年,山歌唱希望,汉侗苗瑶壮,同根在城乡,共谱和谐好风景,生活多吉祥……”歌曲发布后,众网友纷纷点赞。其中网名为“悠悠的雨”的网友写道:“这首歌充满正能量,我从中感受到柳州社会生活的文明以及各民族间的和谐。”而“轻轻的我”则从“柳州元素”的角度评价:“……”

(1)请你概括[材料一]的内容,写成“一句话新闻”,并为“柳江文化带”拟一则公益广告。(不超过20字)

①一句话新闻

②公益广告

(2)请你观察[材料二]中的“柳江文化带”形象标志,把下面对该标志的解说按要求填写完整。(①处填一个汉字,②处填一个使上下句构成对偶的短语,③处填入一个使上下文形成排比的语句)

该标志名为“纽带”,图案上半部分以柳州的青山绿水和蟠龙双塔为视觉载体,将柳江的拼音缩写“LJ”和汉字①“  ”进行创意变化,融合为文化纽带和蜿蜒柳江的造型,象征着柳江②  的历史文化,如山一般厚重沉稳的人文底蕴。同时也寓意多姿多彩的柳江文化带必将是文化的交汇带,③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展示带。

(3)假如你就是[材料三]中的“轻轻的我”,请结合歌中的两个“柳州元素”评价这首歌曲。

来源:2017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青海酸奶

①酸奶作为一种饮品对于青海就如同烤鸭于北京、泡馍于西安一样,成了外地人到青海必品尝的一道“小吃”,不能不说这是青海酸奶的独特魅力所在。

②青海酸奶体现着游牧文化,凝聚着高原群族历史,其体现不仅仅是味道独特,更为重要的是在青海民族饮食历史上,酸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③青海酸奶的魅力体现在当地独有的味道、饮尝、包装上。行走在青海的各个大城小镇的街头巷尾,你会时而发现坐在低矮的板凳或马扎上的大妈、大爷面前摆放着两个篮子,上面盖着纱布,层间玻璃隔开,一边放着一摞空的白瓷碗,配上一罐白砂糖。这也就是当地最常见的卖酸奶的小摊,两到三元一碗,完全是地道人家自制。浓度大到凝结在碗里,上面形成一层厚厚的奶皮,点滴金黄的菜籽油,必须用勺子之类舀起送入口中。这就是被称为最地道的青海酸奶,所以,青海人不说喝酸奶,而说“吃”酸奶。但品尝起来酸味有点大。从口感上讲,倒是成品卖的青海老酸奶的味道更适合外地人﹣﹣一样的浓滑如丝,入口即化,醇香四溢,但少了酸味,却保留了独特的香气!到了青海你会发现当地人对酸奶的偏爱,作为在其他地方的普通饮品,在这里却成为了节日礼品的首选之一。在当地的街头,你会看到许多人手提礼品盒包装的酸奶走亲戚。

④据业内专家介绍,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有胃病的人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非但不胀气、腹泻,反而通气、消食。青海老酸奶不只是简单的酸奶,它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酿造过程都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属真正的绿色营养食品。

⑤一碗老酸奶,化解千般思。到青海记得品尝酸奶,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味,体会高原人的浓浓情怀。

(1)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3)阅读全文,说说青海酸奶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4)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5)请为“青海酸奶”拟写一条广告词。

来源:2020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甜 醅

﹣﹣青海风味小吃之一

    青海民谚说:“给嘴解馋,甜醅当先”。甜醅是用莜麦、青稞发酵制作而成的一种独特风味小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入口软绵可口,清爽自然,散发出阵阵酒的醇香,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无穷,深受青海各族人民的喜爱。

    追溯甜醅之源流,则历史久远。甜醅的创制,同青海汉、藏、土等民族酿造酩酒有密切联系,它和酩酒可算是同源异流,只是酒曲不同罢了。酒醅也是甜的,酒味较浓,唐代的人们就已食用它,或用它招待宾客。青海人喜食甜醅,可谓古风犹存。

    酿造甜醅,多以莜麦、青稞之类为原料,酵母为甜醅曲,用米制成,青海民间叫“药蛋”或“甜曲”。青海高原是耐寒早熟青稞的故乡,甜醅也多用青稞作原料。酿造时,将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一般15斤青稞中兑入25克甜醅曲,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即可开坛食用。

    甜醅具有极佳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据食品营养专家介绍,甜醅对人体的滋补保健作用,不亚于风行华夏的“八宝粥”。夏天吃可以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健脾暖胃,补中益气,催发食欲。

    甜醅一般在街头的小吃店或小吃摊都有售卖,也有挑担子流动售卖的。除专门制售的小摊贩外,青海各族人民大多数都会酿制甜醅。青海人不但嗜之不舍,且可作访亲拜友的礼品。它的确是青海高原上一种有独特风味的小吃。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甜醅      咀嚼  

追溯     醇香  

(2)结合文章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青海人喜欢甜醅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本文主要运用了    等说明方法。试选择其中一种,并在文中找出一例,说说有什么作用。(3分)

(4)你还知道青海有哪些风味小吃?(至少写出两种)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种小吃拟写一条广告语,突出其特点。(3分)

来源:2016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新闻 广告 标语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