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上海、吉林等多地疫情发生期间,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出现了很多谣言。谣言的病毒式传播对中央要求的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产生很大干扰,不利于万众一心打好抗疫“动态清零”攻坚战。

②谣言之所以能以假乱真蛊惑人,有其内在奥秘。只有弄清谣言生成、传播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谣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信息黑洞的存在。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它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人们经常是根据印象而不是事实对其进行判断。当某一事件被公众关注,此时又没有真实信息的补给,谣言就出场了。等到谣言成为满天飞絮的时候,再有真相出现,为时已晚。也就是说,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③疫情背景下,谣言极易滋生和传播,引发“信息疫情”。“信息疫情”往往与处于危机状态的人们对于风险的扭曲、失真认知有关。互联网编织起来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使得谣言传播甚为方便。因物理媒介的广泛互联,人们对疫情获取的信息量激增。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因为没有对等的信息鉴别能力,无法判断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真伪,容易引发心理恐慌,又进一步造成新的认知偏差。于是,一则谣言从起飞到落地,不需要费多少周折,即可释放出巨大的“信息噪音”。

④有三类人群容易成为谣言易感人群。第一类是青少年,他们缺乏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是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群。第二类是老年人,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较弱,往往依靠积累多年的生活经验作为选择、判断信息的依据。第三类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训练,这类易感人群对于谣言的鉴别能力会弱一些,也就容易被谣言捕获。

⑤对谣言进行“反制”是必要的,首先是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不管是谣言制造者还是传播者,也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他们的现实行为违反了法律,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受到相应的惩罚。责任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明确行业红线和底线,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自媒体的责任意识,解决自媒体责任缺位问题。

⑥同时也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绝对不是像口红一样的装饰品,而是社会发展的“刚需”。此次由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几个城市的疫情,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媒介素养的提升,仅靠个人努力还不够,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专业机构,特别是专业教育机构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年4月28日,作者张涛甫,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谣言的三类易感人群要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

B.

对谣言进行“反制”需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

C.

预防谣言产生和传播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D.

破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防止谣言蛊惑人。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上海、吉林等地发生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谣言写起,引出了论题。

B.

文章第②段提到的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关于谣言的看法属于事实论据。

C.

文章第⑥段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疫情”比作“前所未有的考试”。

D.

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先从现象和危害写起,再具体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措施。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谣言”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一文中,美国传说曾做过费米助手的寒春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工程。

B.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反动派说李公仆先生被暗杀是因为“桃色事件”。

C.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妻子、妾和客人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

D.

《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人说鲁迅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藤野先生提前泄漏了题。

来源: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震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为发达,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技艺突飞猛进。汉代王充所著的《论衡》中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⑤到了唐朝,刺绣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种针法基本均已出现。此时的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等,都是对刺绣的咏颂。

⑥宋代是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画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针法极细密,色彩运用淡雅、素净。南宋时,针法已达十五六种之多。

⑦中国刺绣有锁绣、彩绣、平绣、雕绣、包梗绣、贴布绣、绚带绣、鱼骨绣、挑花绣、钉线绣等很多种绣法。光是看到这些绣法,我们就知道一个刺绣图案的完成有多难了!

⑧中国的刺绣技艺精湛、鬼斧神工,不仅有针法之分,也有地域之别。我国各地均有刺绣的痕迹,不仅有湘绣、苏绣、粤绣、蜀绣、京绣、秦绣、鲁绣、晋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可谓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⑨700多年前,马可·波罗来到杭州,琳琅满目的中国工艺品使他目眩神迷。中国刺绣也随商船漂洋过海,风靡了西方上流社会,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式奢侈品!至此,中国刺绣的传统手艺在全世界得以融合与发展。然而,中国刺绣这一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都使之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

⑩雅艳相宜,典雅奢华。如今,刺绣这项精美绝伦的工艺还被呈现在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宠儿,更是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刺绣已经不再是记忆中那样简单,更是一种艺术和时尚。

⑪中国刺绣凭借它独有的魅力,穿越沙漠、远渡重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选自《科学大众·小诺贝尔订阅》,有删改)

(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刺绣?

(2)文章第②-⑥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3)第④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说说其作用。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4)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来源:2022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敬畏一粒米

林文钦

①一粒米能有多重?我一直以为,它重如一座山。

②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在深秋的时候总是出去“捡地”,就是去大地里捡拾农人秋收后遗落在地里的粮食。每次母亲都要走上好几十里的地,背回来半麻袋瘦瘦的稻秆儿,脱了皮,最后能收获一海碗的大米。母亲一点点地积攒着,然后用它们给我们当口粮,那是儿时我们所有的营养来源。粒米之恩,能与皓月争辉!

③米吃多了,就有了想法。诗人说“米是漫山遍野的精灵,是生长绿色的种子,是陆地结的珍珠”,我也有这个感觉。有时我看到掉在桌上的一粒米,会产生一番联想:这粒米,不知道是哪粒种子被种在土里,经过了多少风霜雨雪,又被哪个农民精心养育,浇水、施肥、捉虫、打药,顶着酷暑烈日收割了来,再冒着酷暑高温脱了粒。脱一遍还不算,再脱一层皮,再脱一层皮,成为白白亮亮的精米,大有缘法落到我的饭碗里,结果不等它入口,就被轻轻抛弃,假如这米有灵,不知道会不会伤心?

④对米,汪曾祺先生有过经典描述。其笔下有一个叫作八千岁的人物,开着一个米行,他店里一溜排开几个大米园,从“头糙”“二糙”“三糙”到“高尖”应有尽有。挑箩把担卖力气的吃头糙米,一老碗紫红的糙米饭,上面堆上岗尖岗尖的腌小鱼和小青菜,大口大口吞食;住家铺户吃二糙三糙米,比头糙精致,米色亮白一些;所谓高尖,精致透亮,只有高门大户才吃,普通百姓不是吃不起,只是总觉得有些糟蹋。中国人自古惜福心理就十分强烈,字纸尚且不肯浪费,更何况养身的米?

⑤此外还有糯米和晚稻香粳。糯米不用说,常用来蒸八宝饭、包粽子;香粳米煮出粥来米长半寸,颜色浅碧如碧螺春荼,香味浓厚。《西厢记》里有一个章回专门说到崔莺莺吃的一顿便饭: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碗虾丸鱼皮汤,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红楼梦》中也提到了红米、绿米。红的,颜色嫩红,味腴粒长,香气扑鼻,叫作“御田胭脂米”;那绿米,就是芳官吃过的“绿畦香稻粳米”。

⑥关于米,还有不少传奇典故。据说远古时期,上帝虽说把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命令他们流汗才有饭吃,但到底对自己的造物心怀恩慈,命令地下的麦子长得如同一棵树一般,分出七股八杈,每一个枝头都有一个麦穗,于是天下万民不缺粮食。有一日上帝到人间巡行,发现麦子烂倒在泥里,上帝一怒之下改了规矩,下令麦株从今以后只结一穗,且不时有风雹雷灾、水患火欺,以此惩罚不知惜福的凡间生灵。

⑦真正有品德、有修养的人不肯怠慢了世间万物,尤其是珍珠一样的米。在弘一大师的眼里,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白菜好,咸苦的蔬菜好,倘跋山涉水之际能有一碗白米饭,更是好上加好。

⑧我在闽东太姥山的摩宵庵吃过一次素斋。那些不起眼的素菜素饭,盛在清素的餐盘里,竟是那样温润有致,不由心生一丝感恩,细细把一碗米饭装进胃里,生怕丢弃一粒米。

⑨对生命的敬畏,源自一粒粒米。

(选自《意林》,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粒米之恩,能与皓月争辉!

(2)从引用的角度品味文中第③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诗人说“米是漫山遍野的精灵,是生长绿色的种子,是陆地结的珍珠”,我也有这个感觉。

(3)作者为什么认为“一粒米”重如一座山,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作者对生命的敬畏源自一粒粒米,生活中有什么是你敬畏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

来源:2022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召儿

孙犁

①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②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③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④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⑤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⑥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的叫唤。

⑦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⑧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⑨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⑩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⑪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⑫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⑬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采彩云来。

⑭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⑮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⑯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⑰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⑱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⑲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⑳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㉑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㉒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免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㉓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㉔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㉕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㉖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㉗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选自《孙犁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红衣女孩吴召儿的生活与战斗故事,展现了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B.

小说通过我们和老乡一起生活、“我”组织妇女识字班等内容,表现了抗战时期融洽的军民关系。

C.

小说以“红棉袄”为线索串联起吴召儿的故事,“红棉袄”的多次出现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D.

“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中的“落”化静为动,从山顶观景的视角呈现出月夜的梦幻美。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A: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文章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B:①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②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

(从上面两句中吴召儿的“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

(3)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和加点词语意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来源:2022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二 中国北方地下水在各部门用水总量比例统计表

地区

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

地下水占各部门用水总量的比例(%)

农业

工业

城镇生活

京、津、冀、鲁、豫、晋、内蒙古

57.84

44.5

67.6

71.3

东北三省

22.91

17.64

28.52

33.26

西北五省

16.26

10.00

39.82

61.26

北方总平均值

32.44

24.20

51.57

59.00

材料二

北京3月21日电记者从水利部获悉: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2022年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两个主题都强调了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意在让“保护水、节约水、珍惜水”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水利部将继续全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监测分析表明,治理区地下水水位与综合治理前相比总体回升。2021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上升1.89米,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状况开始好转。水利部提出,接下来将以京津冀、三江平原及黄淮地区等11个区域为重点,明确治理目标、措施、任务,深入推进全国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同时,治理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居民积极响应国家节水号召,从生活、工作着手,养成节水爱水的习惯,担负起节约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的应尽义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水的贮存有如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地下水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据不完全统计,以色列75%以上的用水依靠地下水供给;美国,日本等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地下水开采利用量亦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左右。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15%,其中北方各省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我国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及辽西北等地。过量开采和不合理的利用地下水,常常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在地下水用量集中的城市地区,还会引起地面发生沉降。南方地区虽然很少开采地下水,但区域超采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入渗,常常严重地污染地下水源,危及地下水资源。因而系统地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以及与地表水、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补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位于西北的新疆年均降水量普遍低于200毫米,宝岛台湾地区降水较为充沛。

B.

京津冀等七省市对地下水需求量大,地下水占比的四项指标均高于北方均值。

C.

西北五省地下水占总供水量比例不高,减少地下水开采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

D.

我国北方地区的年均降水量普遍低于南方地区,因此对地下水的依赖度较高。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2年“中国水周”确定的“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活动主题,将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B.

我国北方地区年均降水量普遍低于800毫米,地下水超采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是本次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区。

C.

地下水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降水稀少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

D.

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比例低于美国、日本,主要原因是我国地下水储量低且南方开采不足。

(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子瞻中学将围绕今年主题开展相关活动,校学生会拟向社会发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的倡议。请结合材料拟写倡议内容。

来源:2022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落地的一瞬间,特别有成就感”“下一个周期,希望能达到新的高度”……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00后运动员挥洒汗水、奋力拼搏,激发了亿万观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也点燃了人们一起向未来的豪情。冬奥赛场深刻启示我们,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

②干事创业,无人不希冀成功的荣耀。拼尽全力不一定都能梦想成真,但每一次拼搏都是在为成就梦想蓄积力量,成功的背后必定是超越常人的艰辛努力。从运动员的摘金夺银到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从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到英雄人物的非凡功绩,每一次拼搏都伴随着激越豪迈的奋斗进行曲。短道速滑运动员赢得比赛、为国争光,背后是训练中的一次次全力冲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邀游太空,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苦练。

③奋力拼搏方能实现可贵的自我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不惧挑战的勇毅,可谓“越是艰险越向前”:是一种战胜自我的奋起,可谓“不用扬鞭自奋蹄”;是一种不甘平庸的行进,可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如马伟明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超越自我,破解科技难题,取得重大成果。

④世界上哪有一跳而就的胜利,惟有反复淬火才能百炼成钢;哪有平白无故的幸运,惟有经受磨砺才能收获良机。奋斗者的拼搏,体现着永不言弃、百折不挠的意志力。拼搏的力量离不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离不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离不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从南仁东带领团队建“中国天眼”望宇宙,到黄大发率众在绝壁凿出“生命渠”……令人敬佩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

⑤对于奋斗者而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春华”才有“秋实”。让我们激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风,弹厉奋发、鸟行不息,不负韶华、不负历史,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璀璨华章。

(节选自马祖云《拼搏是最美的人生状态》)

(1)下列不属于本文所阐述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每一次拼搏都在蓄积力量,不可轻言放弃。

B.

一切收获都源自辛勤的耕耘和不懈的奋斗。

C.

拼搏的人生需要每个人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练。

D.

奋斗者应珍惜时光,不负韶华,不负使命。

(2)下列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B.

敦煌女儿樊锦诗在漫天黄沙的敦煌坚守40年,一生守护“飞天”。

C.

燃灯校长张桂梅带病坚守三尺讲台,点亮了万千乡村女孩的梦想。

D.

《超越》中唱道:超越所有的定义,超越伟大的平凡,超越自己。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冬奥会上00后运动员所表现出的自信,缘自于他们日复一日的艰辛努力。

B.

要创造非凡的业绩,无论是普通劳动者还是英雄都需要超越常人的视野和热爱。

C.

没有拼搏就没有成功,拼搏的力量源自坚定的信念、坚韧的意志和不惧的勇气。

D.

拼搏成就传奇,马伟明、南仁东、黄大发们以顽强的拼搏创造出了一个个传奇。

来源:2022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国无门空遗憾 生不逢时辛弃疾

①有人说,南归后的辛弃疾虽未能重上战场,但他依然在战斗,只不过那是一场内心之战,是意志与情绪的交战。无法报国杀敌,仍显英雄本色。

②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角度认识辛弃疾,他留下的经典词作数不胜数,是宋词豪放派的一代宗师,与苏轼平分秋色。但苏轼写豪放词,倾注的是意境,而辛弃疾倾注的是心境。苏轼写英雄,是在写历史;辛弃疾写英雄,是在写现实,写人生。

③狂放时,他写:叹少年胸襟,忒煞英雄、把黄英红萼,甚物堪同、除非腰佩黄金印……此时方称情怀,尽拼一饮千钟。(《金菊对芙蓉·重阳》)

④失意时,他写: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⑤英雄迟暮,他写:倦客新丰,貂裘敞、征尘满目。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满江红·倦客新丰》)

⑥明明是国之大侠,偏偏成了“词中之龙”,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却是辛弃疾个人的大不幸。

⑦辛弃疾很推崇陶渊明,但他对陶渊明的理解,相当独特。

⑧他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在他眼里,隐居乡间的陶渊明跟建功立业的诸葛亮,是一样的风流人物,只是人生境遇不同罢了。这怎么看都是常年赋闲乡下的辛弃疾的自况。借他人境遇,浇心中块垒。

⑨从1181年冬天,他41岁时遭到弹劾罢官起,直到去世的20多年时间里,除了偶有两三年被起用为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之外,其余时间,他基本都在江西上饶带湖边的家中栖居。

⑩他把这个后半生的家,命名为“稼轩”。你拿起他的词集,翻看这一时期的作品,扑面而来都是这样的意境:愁、酒、剑、白发……

⑪待到时代需要英雄时,英雄早已老去。

⑫南归整整40年后,辛弃疾终于等到了上前线的机会。此时,南宋的实权派人物韩侂胄,大量起用主战派人士,试图发起对金国的北伐。1203年,韩侂胄征召63岁的辛弃疾出山,出任浙东安抚使。

⑬尽管年纪大了,尽管蛰伏半生,但辛弃疾仍是整个国家最清醒、最冷静的主战派。他未被周遭叫嚣北伐的氛围冲昏头脑,而是上疏建言,北伐应进行精密的筹备,从士兵的训练、粮草的供应,到军官的选拔,都要力求完善,不能草率,否则将功亏一篑。

⑭开禧元年(1205),65岁的辛弃疾出任镇江知府。期间,他登上北固亭,写下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⑮这首词中,辛弃疾流露出深深的纠结:一方面,他以廉颇自喻,说自己虽老矣,仍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他提醒韩侂胄,千万不要像以往的北伐一样,草率出兵,以致遭遇重创。

⑯任何年代都不缺邀功自赏的人,缺的是清醒自守之人。在主战派当权的岁月里,辛弃疾仍然遭到了弹劾。开禧北伐如期进行,辛弃疾却已辞官在家。

⑰战争的结果不幸被辛弃疾预见,南宋因为军事准备严重不足,先胜后败。韩侂胄想再把辛弃疾请出来,作为抗金的一面旗帜。这次授予辛弃疾的职务是枢密院都承旨,一个相当重要的军事职位。当皇帝的任命诏书到达江西乡下时,辛弃疾已经病重。他没有赴任。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符号。

⑱开禧三年(1207),67岁的辛弃疾病逝。临终之际,他还在大喊杀贼!

⑲可怜辛弃疾,至死,他的故乡山东仍是沦陷区、收复中原,魂牵梦萦,无期更无望、他越是不曾认命,生命的悲剧色彩就越浓烈。凡人无力,我们能抱以同情;但英雄无力,我们又当如何呢?

⑳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大幸”和“大不幸”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理解。

(2)选文的第⑦⑧段中,辛弃疾为什么要把陶渊明与诸葛亮联系在一起?

(3)选文引用了辛弃疾的多首词作,请概括总结这一写法的妙处。

(4)文末说:“一个最需要英雄的时代,偏偏也是扼杀英雄最厉害的时代”,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来源:2022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被月光抱住

肖复兴

①德智是我的发小儿,从小学到如今,我们一起度过了六十多年的漫长时光。一晃,从小孩子就晃荡到了白发苍苍。

②春天又来了。德智在微信里说,要快递给我一罐“太平猴魁”新茶。我说,别寄了,明天要有空,咱们在天坛碰面吧。

③上一次碰面,也在天坛,同样刚开春。转眼过去整整两年。会朋友,或有人找,一般,都会约在天坛。天坛,成了我的“私家会客厅”。满园古树,满园清风,何不快哉!

④小时候,我和德智两家离天坛都很近,常来这里玩,不是捉蛐蛐,就是捉迷藏。如今,各自搬家,远了,但到天坛来还是轻车熟路。到的时候,看见德智正沿着东门内的长廊里来回走,东张西望,在寻摸我呢。两年前,也是他先到,让我惭愧。

⑤一块儿坐在长廊里闲聊,多日不见,话自然稠起来。

⑥德智从小喜欢书法,他曾送我一本颜体字帖,又送笔和纸,希望我也练练。字帖和笔纸都落满灰尘,我始终也没去练,尽管身旁有老师。

⑦高中毕业,我去了北大荒,德智被分配到北京市肉联厂,炸丸子。六年之后,我调回北京教书,他还在肉联厂,围着一口硕大无比的大锅炸丸子。我笑他,天天可以吃丸子,多美呀。他说:美?天天闻着这味儿,早就想吐了。

⑧那时,我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取名叫《希望》,每天下课回家写一段,晚上到他家那间只能放一张床和一张小桌的小屋找他,得意洋洋地读上这一段。他认真听完,然后,给我看他写的毛笔字。就这样,上下半场交换位置,比试武艺,相互鼓励。30万字的小说写完了,最后,也没有任何希望,成了一堆废纸。他写了一幅大大的横幅楷书,贴在他屋的墙上:风景这边独好。

⑨坐在长廊的椅子上,天马行空,忽然,德智问我:“张书范,你认识吗?”

⑩我知道这个人,书法家,楷书写得不错,当过北京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

⑪德智说:“有一次,偶然间,我写的一幅小楷让张书范看见了,连问是谁写的?知道是我写的之后,他问:你加入书协了吗?我说没有。他立刻叫人找了一份入会申请表给我。我就这么加入了北京书协,完全靠人家张书范的举荐呀。”

⑫我说:“也是你写得好,才会有张书范的慧眼识金。”

⑬德智连连摆摆手说:“以前,我根本不认识人家;往后,再没有见过人家。你看,我入会,没送过一点儿礼,太简单了吧。”

⑭我说:“好多事情,就应该这样简单。现在,有些地方,风气不正,才闹得复杂了。”

⑮德智轻轻叹了口气,说:“你说得对,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想感谢人家,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惦记着这事。”

⑯我笑着对德智说:“他早就退休了。也许,他早忘了这件事了呢。”

⑰德智瞅瞅我说:“我可没忘啊。”

⑱有些事情,有人觉得小,有人觉得大;有人牢牢记住,能记一辈子,有人却很快就忘得干干净净,一般还会赖时间无情。其实,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

⑲和德智分手,我在天坛又转了一圈,走到祈年殿前,忽然想起,刚读诗人李南的一首短诗《半夜醒来》:

⑳有一句诺言/至今也没有兑现//有一个人/想忘也忘不掉//有一本书/始终没有读懂它的真谛//有一处风景/盘踞在旅途的尽头//有一只流浪狗/风雨中没能带它回家//有一件往事/改变了今生航向//半夜醒来,只见窗外月光涌进/紧紧地把我抱住。

㉑其实,并非任何人半夜醒来,都会被月光紧紧抱住的。我想,德智会的。半夜醒来,明澈澄净的月光,总会把他紧紧地抱住……

(选自《河北日报》2022年4月24日,略有改动)

(1)根据文章的内容,从德智的角度在下面的括号处填写恰当的事件。

( ) ——德智送“我”纸和笔——( )——德智和“我”相互鼓励——( )


(2)揣摩下面两处细节描写表情达意的效果。

①连连摆摆手

②轻轻叹了口气


(3)你对文中“并非人的记忆力有好坏,反倒是记忆有选择性”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作者为什么选用“被月光抱住”作为文章的题目?


(5)某单位举办“身边的好人”评选活动,拟推荐德智参加评选,请你为他写一段推荐语。(50字以内)

来源:202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平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宇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怒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地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地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3)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4) 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

(5)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来源:2022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秋团圆,有你有我、有家有国

向学笙

①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伴随着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中秋节如约而至。在贵州长顺,布依族农民携手收稻谷、打糍粑;在安徽宣城,家家户户忙着制蜜枣、迎中秋;在四川泸州,邻里聚在一起点桔灯、吃月饼……同一片星空,赏同一轮明月,无数人通过各种方式迎中秋、庆团圆。

②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人忙前忙后,张罗着一顿久违的团圆饭;有人思乡心切,早早做好了回家的计划;有人遥寄相思,憋了一肚子的话在电话接通时不知从何说起…… A 这个以团圆为意、以美满相宜的温馨时刻,始终月明九州,情暖人间。

③在中国人的精神原野上,总是高悬着一轮皎洁的圆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咏叹,也有怀远望乡、家国一体的共鸣。什么是团圆?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解。或许是一桌子丰盛的宴席,或许是一块酥而不腻的月饼,或许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重逢,或许是一种山迢水远的牵挂……然而无论如何,每一种团圆的方式里,都有你有我、有家有国。对游子而言,这是一种心随远方的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心有所属的文化约定。一次次别离时的叮嘱,让我们勇于追求远方;一声声团聚时的欢笑,让我们无比珍惜眼前。来去之间,是聚与散,也是舍与得。

④时移世易,在新时代的一撇一捺里,“团圆”有了更具体更现实的表达。有的团圆是一种执念,无论多远,无论多久,都要找到你——公安部“团圆”行动开展以来,截至目前已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4302名,其中超过60年的就有22名;有的团圆是一种致敬,骨肉分离,国人思盈,没有人会忘记你——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累计700多名英烈魂兮归来;有的团圆是一种希望,疫情不回家,中秋我在岗,每个人都是家国一分子——福建莆田学院300多名师生星夜集结,无数人假期里全员到岗。一些人的分离,换来另一些人的重逢;一群人的舍弃,换来更多人的获得。 B 这些与团圆有关的故事,是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更是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

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佳节是快意人生的“小确幸”,也是思接千载的大叙事。中秋时节,让我们更加确认了“家”的意义,更加懂得“团圆”的价值。人在,心在,家就在,幸福就在。当团聚超越一人一事的悲欢,当古老的文化记忆化作现实的身份认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一定能赓续绵延。无论是阖家欢乐的团圆之夜,还是对影三人的相思时分,那些牵挂弥足珍贵,那些陪伴更显长情,那些奉献最是动人。

⑥中秋时节话团圆,重温个人的情感之余,也不妨审视一下家的担当、国的责任。这是“月圆情更圆”的涵义,也是“千里共婵娟”的真谛。

(选自2021年9月21日人民网)

(1) 文章第①段写各地迎中秋的情景有何作用?

(2) 请梳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③段和第④段的顺序能否交换?请阐明理由。

(4)下面与中秋有关的诗句放在文中A、B哪一处合适?请阐明理由。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我认为放在_______________处合适。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22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防疫神器“健康码”

①一张巨大的由算法引擎织成的细密的网,是口罩、核酸检测与隔离之外,中国阻止新冠病毒复制传播的另一大利器。到了新冠肆虐的第三个年头,这个数字防御长城已趋近完善。

②在有14亿人口的中国,每个人都能通过智能手机调取一张健康码。这是在红黄绿间变化的二维码或条形码,三种颜色在后台由大数据算出,提示持码人不同的感染风险状态。不同地方的健康码还展示不同的其他信息,有的展示照片,有的提示行程,还有的标识着打了几针疫苗,为防止截屏伪造,大多数都嵌入动画和定时刷新。

③除了对外展示感染风险,健康码还负责采集更精准的位置信息。中国遵循“动态清零”政策,每个人要为自己的出行和潜在的病毒传播负责。在大多数城市,当你出入公共场所,会被要求在门口扫码登记,而手动的扫码登记,比被动的手机基站定位误差更小。

健康码的数据收集逻辑

④疫情阴霾下,健康码的后台服务器是永不停歇的大脑,不断计算着每个人的健康状态。每个人的健康状态以字节的方式存储于健康码的服务器中,并随着防疫政策和疫情形式的改变不断刷新,当居民出示健康码时,只是从后台调取这个状态,并显示为不同颜色的二维码。

⑤二维码于20多年前由日本人发明,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成为近几年移动设备上最流行的编码方式,它比传统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

⑥健康状态经由哪些数据判定?李可顺介绍,健康码背后包括四大数据,第一是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第二是自己申报的健康数据,比如体温及当前症状;第三是行程数据,既包括通信管理部门协调运营商提供的手机信令位置,也包括铁路和航空交通出行数据,以判断是否到达过风险地带;第四是由卫健疾控部门提供的就诊信息,及判断是否与确诊者有交集。

⑦在健康码的运营过程中,防控部门主要关注重点人群。其中包括通信管理局推送来的与确诊者或密切接触者的“时空伴随”人员、社防办排查推送的高风险地区入境人员,以及卫健系统推送的确诊人员或密接和次密接人员。重点人群被分成高风险人员和中风险人员,获得这些人员信息后,健康码会响应,并与省社防办联动,开启进一步的排查和处置。

⑧防疫变得越来越精细化。现在提出了“时空伴随”概念,风险范围进一步缩小。“时空伴随”主要靠手机信令来定位。它的规则是,在方圆800米的范围内,与风险人员的手机信令共同停留大约10分钟时间,就会判定可能会有接触,会被标记为风险人员的时空伴随人员。最终的目的是减少了防疫扩大化,将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公里的封锁范围缩小至几百米。

⑨尽管目前各地数据已共享至全国统一平台,但仍是以省为单位在服务器后台分析数据。在重点区域,则不断通过刷新,来更新每个人的最新动向与健康状态。刷新频率和当地是否存在疫情传播风险有关。就像我们刷网页,刷新是耗流量的,就得花钱,所以,如果没有疫情刷新就慢,如果在重点区域就会不断刷新,监控人员流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像是上海浦东机场这类出入境人员较多的地方,每人信息的刷新应该“特别快”。

⑩在大多数地方,除了要亮健康码,还需要亮出行程卡。行程卡是由工信部推出,基于运营商的基站数据,判断人14天内的行程,如果有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区,城市名称上会用星号来标识。行程卡是为了更精准地定位。疫情之下,健康码给人员流动提供了保障,让人们能安心复工和通行于公共场所。健康状态掌握在政府手里,假如有感染风险,马上就能定位到此时此刻的位置,然后再进行网格化的处理,有一整套响应机制和流程。

(整理自2022年1月25日《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稿)

(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健康码是口罩、核酸检测与隔离之外,中国阻止新冠病毒复制传播的另一大利器。

B.

健康码不只包含健康信息,还有个人的户籍信息、行程数据、就诊信息。

C.

健康码刷新频率和当地是否存在疫情传播风险没关系,只和当地的通讯信号强弱相关。

D.

疫情下,行程卡提供了更精准的定位,给人员流动提供了保障,有利于人们复工和通行。

(2)根据选文内容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健康码不仅关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对低风险地区也会全域关注。

B.

健康码在中国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措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C.

未来健康码还将可能富集更多功能,比如医院就诊、抢险救灾。

D.

健康码是疫情下的特殊产物,必将随着疫情结束而结束其历史使命。

(3)健康码在疫情下已持续运营近三年。健康码的运营还有哪些值得改善的地方?列举一例,并请提供可行的解决办法。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22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①我和丈夫从前居住在一个小城镇里。一天下午,朋友来访,闲谈间,她把头探出我们厨房的窗户,说道:“从这儿望出去没啥看头,是不是?”

②我们住的地方差不多是一片旷野。但是,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因为我喜爱这窗口里的景致。我使着法儿让自己用朋友的眼光去观察——一条直通通的地平线、一座水塔、十来棵三角叶杨、若干间屋舍和平展展的一片收割后留着麦茬儿的田地……似乎单调了点,枯燥了点,然而,当这些景致第一次映入我眼帘的时候,它们却给了我无数绮丽的遐想。

③那个下午,阳光灿烂,麦团犹如泛着银色涟漪的海洋:棉花糖般的云朵在蓝湛湛的天空中徐徐游动;三角叶杨镶着一圈栗色的光轮。傍晚时分,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色。苍茫暮色中,掌起了灯的人家的窗口溢出暖融融的光来。平日里气派不凡的水塔,也亮起给来往飞机导航的红灯,此时此刻,它更显得壮丽辉煌。

④以往在窗前所见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又一一闪现。二月阳春给三角叶杨抹上了浅淡的绿色,七月的早晨从夏季鲜亮的绿叶中透露出曙光。翠生生的田野犹如绿色的海洋,它在等待金灿灿的季节的来临。蓬雀、长尾鸟还有斑鸠在草丛中搭巢做窝。在春天温润的夜空中,柠檬色的月儿从东边徐徐升起,又在西边缓缓隐没。到了收获的季节,橘红色的月儿在地平线尽头若隐若现。盛夏渐进深秋,深秋又缓缓步入严冬那白雪皑皑的寂静世界。每一个清晨和夜晚,我都痴恋着这些景色微妙的变化,我的生活也因此而蓬勃向上。

⑤一片拙朴无华的景致已让我思如泉涌,然而,我的朋友却觉得它索然无味、在她告辞后,我寻思着彼此看法差异的原因。有人说:“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对这种说法,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我知道,晓得欣赏这大千世界里美丽的玫瑰花的人远非我一个。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从那些普普通通、习以为常,甚至所谓单调沉闷的景物中发现美呢?

⑥亨利·马蒂斯曾对友人说:“我种了些洋蓟。一天清晨,我走进花园去瞅它们。我在它们的叶片上看见光影交辉,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配色方法和一种幻梦般的图策格局。然后,我返回画室作起画来。”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如果想让你的生命闪耀出艺术才华的光辉,请你用新的眼光去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吧。你将会有许多不寻常的发现:一道青藤缠绕的旧篱笆啦,晦暗的旷野里的一束阳光啦,一棵在天穹的紫暮里勾勒出挺拔英姿的榕树啦……数不尽的简朴的景致,就像那光彩夺目的钻石,点亮了你的眼睛。

⑦当你开始像艺术家一样寻求,美便时刻伴随着你的脚步,正如法国作家约瑟夫·朱伯特所说;“不去寻觅,你是找不着诗歌的。”当你怀着对美的期待去寻觅、去思索,世界在你眼里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缠绕在旧篱笆上的青藤焕发着生机,阳充穿过晦暗的旷野直达你的内心,天穹紫幕中挺拔的榕树让你的心灵获得力量……这一切,丰富着你的精神世界,你的内心会变得生意盎然。当你从单调沉闷的日子里采撷着美丽的花朵时,你就已经是一位艺术家了。

⑧于是,在阴霾的日子里,在灰暗的景物中,你依然能描绘出美。

(原文/肖毅,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第②段中说“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我”为什么会“吃惊不已”?

(2) 第④段中,作者描绘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3)第⑤段中的“玫瑰丛”指什么?“我”为什么对“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

(4) 本文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为题表明了作者的主张,结合⑥~⑧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人成为“艺术家”。请分条表述。

来源: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应对杂念的侵扰

①当代社会,杂念的侵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杂念的重要特性——侵入性。

②杂念往往突然闯入大脑,而人们并没有办法拒绝,只能抑制不住地把意识放到它身上。杂念会在大脑中久久盘踞。有时,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它,它却又会在某个瞬间卷土重来。杂念不断地破坏我们的专注,打乱我们的节奏,让人感到精疲力竭。很多时候,人们的精力往往没有被用于正常工作,而是消耗在应对杂念上了。

③侵扰我们的杂念中,有两种比较常见,这里姑且称之为“情绪杂念”和“事实杂念”。情绪杂念,一般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担心、恐惧等负面情绪;事实杂念,则如工作时突然想起“昨天的球赛谁赢了”“晚上吃什么好”“下周大概要交物业费了”之类。不同类型的杂念,应对策略也不相同。

④应对情绪杂念的侵扰,必须分清情绪和现实。我们所担忧和恐惧的事情,通常不是事实,而是最坏的可能性被放大十倍之后的结果。绝大多数时候,事情都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坏、那么难。我们只是被自己的恐惧吓倒了而已。即使担心的结果真的出现了,影响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同时,我们总会比想象中的自己更有能力去克服这些困难。认识到这些后,我们和情绪之间就隔起了一层玻璃——能够观察到它,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它无法干扰到我们。这时,我们完全可以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让它安分守己地待在身边,然后继续专注地做自己的工作。

⑤至于事实杂念,大脑“有隙可乘”是它成功侵入的必要条件。当我们的注意力没有被完全占用,开始频频走神、思绪飘移时,事实杂念就出现了。所以,拒绝这种杂念侵扰的有效方式是:消除注意力的“空隙”,进入注意力不间断、专注集中的“心流”状态,并提升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的能力。

⑥以我为例,假设我预计要花2个小时写一篇文章,指望自己在这么长时间里全神贯注是不现实的。这时,我会把这2个小时的工作按文章内容划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可能是15~30分钟,要求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里面心无旁骛地工作。一个阶段做完了,换换脑子,干点别的事情,比如回复信息、整理资料等等,然后再开始下一个阶段。

⑦另外,作为文字工作者,我平时会维护一个灵感库,放入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一旦在工作中感到注意力不饱和、开始分心,我就进入这个灵感库,找一个选题,做上半个小时,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⑧注意力无隙可寻,事实杂念就无法侵扰我们了。

(根据《五个简单易行的习惯》改写)

(1)关于杂念的“侵入性”,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杂念会非常突然地出现在人们大脑中。

B.

杂念会不受人们意识控制地进入大脑。

C.

杂念往往在人们大脑中存在较长时间。

D.

杂念让人因精疲力竭而无法保持专注。

(2) 关于如何应对“情绪杂念”,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提醒自己不必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忧。

B.

告诉自己不要把事情往糟糕的方面去想。

C.

提高自己应对可能发生的坏结果的能力。

D.

坦然接纳已经存在于大脑中的负面情绪。

(3) 关于如何应对“事实杂念”,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工作前预估整体的工作量,结合实际来设置阶段目标。

B.

避免全神贯注的时间过长,确保工作时能集中注意力。

C.

遵循劳逸结合的工作原则,在休息时让大脑充分放松。

D.

利用自己积累的有趣选题,在有需要时及时恢复专注。

来源: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①我和丈夫从前居住在一个小城镇里。一天下午,朋友来访,闲谈间,她把头探出我们厨房的窗户,说道:“从这儿望出去没啥看头,是不是?”

②我们住的地方差不多是一片旷野。但是,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因为我喜爱这窗口里的景致。我使着法儿让自己用朋友的眼光去观察——一条直通通的地平线、一座水塔、十来棵三角叶杨、若干间屋舍和平展展的一片收割后留着麦茬儿的田地……似乎单调了点,枯燥了点,然而,当这些景致第一次映入我眼帘的时候,它们却给了我无数绮丽的遐想。

③那个下午,阳光灿烂,麦团犹如泛着银色涟漪的海洋:棉花糖般的云朵在蓝湛湛的天空中徐徐游动;三角叶杨镶着一圈栗色的光轮。傍晚时分,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色。苍茫暮色中,掌起了灯的人家的窗口溢出暖融融的光来。平日里气派不凡的水塔,也亮起给来往飞机导航的红灯,此时此刻,它更显得壮丽辉煌。

④以往在窗前所见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又一一闪现。二月阳春给三角叶杨抹上了浅淡的绿色,七月的早晨从夏季鲜亮的绿叶中透露出曙光。翠生生的田野犹如绿色的海洋,它在等待金灿灿的季节的来临。蓬雀、长尾鸟还有斑鸠在草丛中搭巢做窝。在春天温润的夜空中,柠檬色的月儿从东边徐徐升起,又在西边缓缓隐没。到了收获的季节,橘红色的月儿在地平线尽头若隐若现。盛夏渐进深秋,深秋又缓缓步入严冬那白雪皑皑的寂静世界。每一个清晨和夜晚,我都痴恋着这些景色微妙的变化,我的生活也因此而蓬勃向上。

⑤一片拙朴无华的景致已让我思如泉涌,然而,我的朋友却觉得它索然无味、在她告辞后,我寻思着彼此看法差异的原因。有人说:“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对这种说法,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我知道,晓得欣赏这大千世界里美丽的玫瑰花的人远非我一个。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从那些普普通通、习以为常,甚至所谓单调沉闷的景物中发现美呢?

⑥亨利·马蒂斯曾对友人说:“我种了些洋蓟。一天清晨,我走进花园去瞅它们。我在它们的叶片上看见光影交辉,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配色方法和一种幻梦般的图策格局。然后,我返回画室作起画来。”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如果想让你的生命闪耀出艺术才华的光辉,请你用新的眼光去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吧。你将会有许多不寻常的发现:一道青藤缠绕的旧篱笆啦,晦暗的旷野里的一束阳光啦,一棵在天穹的紫暮里勾勒出挺拔英姿的榕树啦……数不尽的简朴的景致,就像那光彩夺目的钻石,点亮了你的眼睛。

⑦当你开始像艺术家一样寻求,美便时刻伴随着你的脚步,正如法国作家约瑟夫·朱伯特所说;“不去寻觅,你是找不着诗歌的。”当你怀着对美的期待去寻觅、去思索,世界在你眼里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缠绕在旧篱笆上的青藤焕发着生机,阳充穿过晦暗的旷野直达你的内心,天穹紫幕中挺拔的榕树让你的心灵获得力量……这一切,丰富着你的精神世界,你的内心会变得生意盎然。当你从单调沉闷的日子里采撷着美丽的花朵时,你就已经是一位艺术家了。

⑧于是,在阴霾的日子里,在灰暗的景物中,你依然能描绘出美。

(原文/肖毅,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第②段中说“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我”为什么会“吃惊不已”?

(2) 第④段中,作者描绘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3)第⑤段中的“玫瑰丛”指什么?“我”为什么对“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

(4) 本文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为题表明了作者的主张,结合⑥~⑧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人成为“艺术家”。请分条表述。

来源: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应对杂念的侵扰

①当代社会,杂念的侵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杂念的重要特性——侵入性。

②杂念往往突然闯入大脑,而人们并没有办法拒绝,只能抑制不住地把意识放到它身上。杂念会在大脑中久久盘踞。有时,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它,它却又会在某个瞬间卷土重来。杂念不断地破坏我们的专注,打乱我们的节奏,让人感到精疲力竭。很多时候,人们的精力往往没有被用于正常工作,而是消耗在应对杂念上了。

③侵扰我们的杂念中,有两种比较常见,这里姑且称之为“情绪杂念”和“事实杂念”。情绪杂念,一般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担心、恐惧等负面情绪;事实杂念,则如工作时突然想起“昨天的球赛谁赢了”“晚上吃什么好”“下周大概要交物业费了”之类。不同类型的杂念,应对策略也不相同。

④应对情绪杂念的侵扰,必须分清情绪和现实。我们所担忧和恐惧的事情,通常不是事实,而是最坏的可能性被放大十倍之后的结果。绝大多数时候,事情都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坏、那么难。我们只是被自己的恐惧吓倒了而已。即使担心的结果真的出现了,影响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同时,我们总会比想象中的自己更有能力去克服这些困难。认识到这些后,我们和情绪之间就隔起了一层玻璃——能够观察到它,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它无法干扰到我们。这时,我们完全可以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让它安分守己地待在身边,然后继续专注地做自己的工作。

⑤至于事实杂念,大脑“有隙可乘”是它成功侵入的必要条件。当我们的注意力没有被完全占用,开始频频走神、思绪飘移时,事实杂念就出现了。所以,拒绝这种杂念侵扰的有效方式是:消除注意力的“空隙”,进入注意力不间断、专注集中的“心流”状态,并提升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的能力。

⑥以我为例,假设我预计要花2个小时写一篇文章,指望自己在这么长时间里全神贯注是不现实的。这时,我会把这2个小时的工作按文章内容划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可能是15~30分钟,要求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里面心无旁骛地工作。一个阶段做完了,换换脑子,干点别的事情,比如回复信息、整理资料等等,然后再开始下一个阶段。

⑦另外,作为文字工作者,我平时会维护一个灵感库,放入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一旦在工作中感到注意力不饱和、开始分心,我就进入这个灵感库,找一个选题,做上半个小时,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⑧注意力无隙可寻,事实杂念就无法侵扰我们了。

(根据《五个简单易行的习惯》改写)

(1)关于杂念的“侵入性”,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杂念会非常突然地出现在人们大脑中。

B.

杂念会不受人们意识控制地进入大脑。

C.

杂念往往在人们大脑中存在较长时间。

D.

杂念让人因精疲力竭而无法保持专注。

(2) 关于如何应对“情绪杂念”,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提醒自己不必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忧。

B.

告诉自己不要把事情往糟糕的方面去想。

C.

提高自己应对可能发生的坏结果的能力。

D.

坦然接纳已经存在于大脑中的负面情绪。

(3) 关于如何应对“事实杂念”,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工作前预估整体的工作量,结合实际来设置阶段目标。

B.

避免全神贯注的时间过长,确保工作时能集中注意力。

C.

遵循劳逸结合的工作原则,在休息时让大脑充分放松。

D.

利用自己积累的有趣选题,在有需要时及时恢复专注。

来源: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