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议论文阅读综合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问题。

青春正当时,不负好时代

程龙

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在这样一个好时代,青年更应该砥砺奋进,不负时代机遇,不负青春时光。

②这是一个创造梦想、成就梦想的时代。"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神舟"飞天、"天眼"巡空、"蛟龙"入海……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无不闪耀着青年的力量与智慧。新时代的舞台上处处刻印着青年奋斗的脚步,洋溢着青春火热的激情。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祖国的哪个角落,都要把理想和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前进征程中,当青年理想与历史使命同频共振,奏响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③无奋斗,不青春。袁隆平23岁时立志解决水稻如何高产问题,把田间地头当作自己的实验室;24岁的武大靖无数次挥汗如雨地训练,最终打破了短道速滑项目世界纪录;①___……奋斗者们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都有着默默付出的无悔青春。在抗疫一线,他们与病毒生死较量;在偏远乡村,他们与村民共奔富裕;②___……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岗位上书写奋斗故事,也收获了奋斗馈赠给他们的幸福。

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个时代正因创新而进步发展、活力四射。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是国际量子科学领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轻人之一,作为我国"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团队的成员,陆朝阳长期辛勤耕耘,获得了国际上一系列重量级奖项。他确信,不做短平快的事情,要做需要非常努力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科研,并坚持做到极致,"只有一步一步走,才能保证量子计算领域的健康发展。"在创新的时代,青年正当其时、潜能无限,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⑤"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吹响了青年逐梦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如何找到成就自己梦想的人生舞台,是当代青年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全新挑战。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紧密契合,国家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也是青年奋斗奉献的过程。抓住时代机遇,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当代青年定能在风浪中搏击前进,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

⑥青春正当时,不负好时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欣逢盛世,我辈青年须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22日,有删改)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中心论点。

(2)任选一题,在第③段指定位置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我选第   题,补充论据: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第⑤段和【链接材料】,思考:我们怎样做才能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链接材料】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代学者 顾炎武

②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全国政协委员 唐江澎

来源: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耐心成就人生之美》(徐文秀),完成各题。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心。

②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 心慌意乱 ;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 一蹴而就 ,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③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能成就人生。

④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就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能否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坚持时间的长短,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⑤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君,主宰)。《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一文中提到,他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他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拉,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因为有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⑥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儿。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的锤炼和对品质的塑造。

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                   ;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有删改)

(1)解释文中第②段加点的词语。

①心慌意乱:       

②一蹴而就:       

(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

(4)文章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5)请根据语境,仿照上下文,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出第⑦段中所缺的句子。

(6)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

来源:2021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莫让自制力成为稀缺品

①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人居家办公或学习。居家办公、学习对个人的自制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制力不够强,居家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就容易分神、拖延。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0%的受访者觉得需要提高自制力。

②居家办公、"躺在家里上课"是不少人一直以来的梦想,但真正实现了,很多人发现,情况与想象存在很大的差距。疫情冲击下,很多人有了更多的居家时间,也有了更多的干扰,纷繁的网络信息、懒散的居家环境,已然让很多人茫然失措。调查显示,只有31.7%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自制力强,说明自制力俨然成了稀缺品。

③缺乏自制力似乎不算什么大事,但日积月累会改变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一般来说,缺乏自制力,就会出现做事信马由缰、开小差或做与之无关的事情等情况。这样不仅会导致时间浪费,工作效率低下,还容易引起家人、同事及老师、领导的不满,影响学业与前途。为了挽回影响,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完成任务,这样的结果是: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产生自怨自艾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由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④长远来看,缺乏自制力,还会导致专注和深入的程度逐步下降,这种影响更隐秘而久远。比如阅读方面,喜欢看浅显、有直接视觉效果的书籍,久而久之,将减弱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科学思辨的能力。 古今中外,大凡做出卓著成就的人无不自制自律,专心致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终将一事无成。

⑤需要知道,自制力是一种优良品质。当下,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受到的外部干扰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人们具备更强的自制力。提高自制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更可以改善精神面貌、提升自我评价,从而让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人生状态更加积极。提高自制力无论是对于当下战疫阶段还是人生长远发展,都大有裨益。

⑥怎样才能提高自制力?首先要树立清晰的工作或学习目标。以目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保证工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其次要努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拖延、焦躁、得过且过等弱点。必要时屏蔽可能干扰自己的因素,提高自制力。还要强化专注力训练。设立自己的"专注时间",营造孜孜以求的宁静氛围,使注意力保持集中。或者与志同道合者相互督促、勉励,大力培养专注的品质。

⑦信息时代,莫让自制力成为稀缺品。

(1)请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2)居家办公学习时受到的干扰是"自制力成为稀缺品"的根本原因吗?说说你的思考。

(3)请为第④段画线句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4)除本文所说之外,请你再提一条提高自制力的建议并阐释理由。

来源:2021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让人文之光照亮未来

赵应云

①人文浸润科技,科技传播人文,科学与人文历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崇尚,也要有人文情怀的涵养与修为。

②让人文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以国家凝聚力、民族创造力、文化感召力等为重要内容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让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缺位,而应兴民族之人文、启民众之精神,清华大礼堂有一块"人文日新"的牌匾,就是提醒人们要常怀人文之心,人文思想之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并对民族未来有更理性的把握,从而点燃实现梦想的激情与希望。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民族复兴,更要弘扬人文精神。

③让人文之光照亮社会进步之路。一部人类文明史,一方面记述着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奇迹,另一方面也烙印着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演进的足迹,从"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人文之烛照中华民族教千年,今天依旧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过,"一个理想的时代会在人类的进步发展中产生。在这个时代中,不仅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且人类的高尚理想追求将影响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将直接影响社会进步的水平和文明的程度。

④让人文之光照亮公众生活之路。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不但可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而且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以带来认知社会的新视野和新境界。新时代需要造就知识丰富、情操高尚、意志坚定、素养深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是只有物质生活、缺乏精神生活的"单面人"。让人文精神照进现实,并照亮每个人的心灵世界,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我们要刻认识人文精神对个人对社会之"大用",对国家对民族之"大用",通过涵养人文精神,更好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人文之光照亮复兴征程、照亮民族来。

(选自2021.5.18《人民日报》)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梳理选文的论证思路。

(4)结合选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提升人文素养,拒绝成为"单面人"。

来源:2021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①《明史》中记载:一日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众说纷纭,或曰金榜题名者,或曰功成名就者,或曰富甲天下者,不一而足,却皆未获赞许,唯独大臣万钢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时,朱元璋点头称是,称其见解"甚独",并说"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②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③敬是会意字,由茍和攴两部分组成。茍意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攴意为敲击。《说文解字》中说:"敬,肃也",敬字本义为恭敬、端肃。

④畏的甲骨文字形像是鬼以手持杖的样子。《说文解字》说:"畏,恶也,从甶,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畏的本义为害怕、畏惧。

⑤敬畏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小匡》:"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自此之后,敬畏便成了一种固定用法,用来指对人和事物心存崇敬尊重。敬畏虽然由敬与畏两种情感组成,却并非二者的简单组合。畏因敬而生,内心敬服,方能有所戒惧,从而约束规范言行。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二者相融通,方能体现敬畏意识的真谛。

⑥宋人李俊甫所撰《莆阳比事》中记载:北宋林逵居官清白,任职于泉州市舶司时,有人赠其十瓮海蜇。林逵起初以为不过是腌制的海产品,只能当小菜用,也不好意思拒绝,就勉强接受。过了一些日子,家人发现十个瓮中竟然全部装着白银。林逵知道后感叹道:"昔人畏四知,予独畏一心",急忙叫人将白银送还。林逵洞悉送礼者的居心,内省自己的贪心,而幡然醒悟,正是因为其心存敬畏,方能自省自警。

⑦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敬畏意识。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明代张居正曾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怠。"这里的惧并非害怕、戒惧,而是对人生的敬畏。 明代吕坤亦有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意思是说,常怀敬畏则不敢放肆妄为,因此能修养德行;若无敬畏则随心所欲,从而招致灾祸及身。

⑧对为官从政者来说,敬畏之心十分重要。明朝清官鲁穆为官正直,被称为"鲁铁面",初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所到之处,秉公执法,刚正无私。常州有一巨商,犯法当斩,其家人托鲁穆的一个亲戚向他馈金300镒,请求免去其死罪。鲁穆不为所动,斥责说情的亲戚道:"你难道还不了解我吗?如果我真想靠做官发财又何必等到今日呢!"打发走亲戚后,鲁穆按原定刑罚对巨商予以处置。鲁穆所为,是对法律的敬畏,更是对手中权力的敬畏。正因为心存敬畏,因而能公正无私、正道直行。

⑨敬畏是自律的开端,也是行为的界限。只有时刻保持敬畏,方能心不妄动、行不逾矩,让我们用敬畏之琴,弹奏出生命的强音!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以《明史》中所记载的史料开头,有何妙处?

(3)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分析选文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

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选文③④⑤段中引用的典籍内容解释了"敬畏"的含义及来源。

C.

选文第⑥段《莆阳比事》中记载的故事,论述"敬"与"畏"的关系。

D.

选文第⑨段最后一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发出号召,引起读者的共鸣。

来源:2021年辽宁省抚顺、葫芦岛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节选)

吴宝军

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确实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她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最好的人生伴侣。

孔老夫子说,诗"可以观,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一语道出了诗歌的真谛(许多人引经据典做了各种解释,其实都离题万里了)。她耐看,她兴业,她能群,她解怨。观之则身心愉悦,用之则事业兴隆,修之则品格超群,知之则心气平和。终人一生,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伴侣?

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是令人销魂的天籁,是令人沉醉的芳醪,是令人刻骨的相思。好的诗词宛如画境又胜似画境。月明风清之夜,吟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幽静绝俗的图画舒展眼前,桂花飘落、山鸟啼鸣的天籁之音也仿佛穿越时空来赴约。孤独寂寞之时,揽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顿生"诚知此恨人人有"的共情之感。徜徉在诗歌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不知诗,无以言。"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诗词。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引句"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对未来的充满信心;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句表达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总书记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引起韩国民众的强烈共鸣,等等。

"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慰问走访时,习总书记如是说。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人词客的各领风骚是自然的,不过,李杜文章在,依旧光焰万丈长。而且,从屈原到李杜,到苏轼,到陆游,伟大的诗人一直是中国文化中具有高度标志性和象征性的人物,甚至比帝王将相更得人心。对诗词的热爱,侧证了中国人尤其知识分子群体对诗意生存的向往。而中国文学最独特的成就也正是深蕴中国人审美意趣、价值观和独到语言魅力的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深深烙印在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文化"积淀"的核心,是中国人"文化修养"的基本成分。它比儒释道思想更为深入人心。虽然在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语言的变革,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但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未有人怀疑过。

诗歌已经渗透到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代一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和心灵依托。旅途中如果没有诗歌,脚步便会凝涩;生活中如果没有诗歌,岁月便会褪色;成长中如果没有诗歌,青春便会萎缩;生命中如果没有诗歌,心灵便会干涸,诗歌是中国人须臾不可分的人生伴侣。

有了这位伴侣,永远不会感觉寂寞孤独。夜深人静时,一个人独坐窗前,诗在左,词在右,相濡以沫,感觉欢乐而又充实。读几页诗书,啜几口清茶,时而摇头叹息,时而颔首赞许,仿佛是有人在与你喁喁对话。读到妙句或者偶得佳句时,拍一下桌子,叫一声好,那种快乐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得诗歌为伴,今生足矣。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

B.

文章第四自然段用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诗词的例子,证明了"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的观点。

C.

诗词是贯穿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元素,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典诗词创作者渐少,诗词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将会失去。

D.

文章为了论证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结合你平时阅读诗歌的体验,谈谈你对"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这一观点的看法。

来源:2021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

子衿

①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刚过去,阅读这一话题的关注热度犹在。阅读不是谁的专利,而应是全民的生活方式。

②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踏上这道阶梯的,不该只是少数人。无论是立足于知识社会之需、学习型社会之义,还是着眼于提升国民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都需要着力建设书香中国,厚植学习土壤,培育阅读氛围。阅读不该是部分人的专享,而应是"阳光普照下,雨露共生长"。我们追求全民阅读全覆盖、无盲区的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③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阅读需求。早在2017年9月,由五个部门联合实施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就正式启动,旨在用无障碍阅读解决盲人群体的"阅读难"困境。

④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农村贫困人口的阅读需求。在乡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阅报栏等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村村有书屋的图景。这些书屋已成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某种程度上,知识普惠,就是要拉平知识获取上的城乡鸿沟,让农村人也读得起书、学得起知识。

⑤当下,增强普惠性阅读资源的供给,为全民阅读提供软硬件支持,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搭建完善的全民阅读社会基础设施。提供阅读均等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社会力量来说,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普惠性图书产品与服务,让农村人口能无差别、低成本获取知识资源,也大有可为。近几年,短视频等工具的出现,确实带动了"一屏万卷"阅读风尚的形成。但也要看到,碎片化、散点状的浏览播放,仍难替代系统化、专业化的"书面阅读"。只不过,不论是内容供给上的区配度相对不足,还是纸质书价格普遍偏高,都成了培育农村阅读氛围的掣肘。

⑥让更多人参与阅读,还需要多方发力支持,其中,电商平台就能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近日某电商上线的"快乐读书月"活动,用5000万元读书基金对中外经典名著、畅销图书等进行专项补贴;在世界读书日之前,该电商联合国内30余家出版社及图书出版公司。让平台近8亿用户以低价实现"悦读"。

⑦"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不断降低阅读门槛,让农村贫困人口读得起书,让城乡知识获取鸿沟渐次缩减,是对知识普惠的应有注解,也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内在要求。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4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全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布局的。

B.

浏览播放短视频等工具,已经成为种阅读时尚,可以取代传统的"书面阅读"。

C.

第⑥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电商平台"为推进全民阅读发挥积极作用。

D.

"一个都不能少",是"全民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推动此项工作的内在要求。

(2)根据文章第②段内容,列举作者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

(3)第⑦段中作者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请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本文和链接材料都是谈阅读的。试分析者在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没云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来源:2021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是以它们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如果说儒、道思想还有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它们的互补也具有新的特点。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超越单纯的儒家或道家的立场,从中发现有利于新文化建设的因素。

(节选自《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就内容整体上看选文所表述的主要角度,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思想能够互补的原因。

B.儒道思想必须互补的缘由。

C.儒道思想互补的文化心理。

D.儒道思想互补的现实局限。

(2)下面关于本选文所运用的论证方式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与道家思想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交融性。

B.儒、道思想在社会、人生问题方面互动互补。

C.道家循"天道"而超然脱俗,往往人情冷漠。

D.儒家侧重讲"人道",自然会推重社会责任心。

来源:2021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少学校因场地有限、师资不足,加上课程开发不够、家长支持力度不足等,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该如何破解?劳动教育又该如何因地制宜?

我们不能停留在课堂上讲劳动,而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实践劳动教育,当然离不开相应场所、设施设备、师资等支撑,但这不应成为某些地区或学校不作为的理由。今天所言的劳动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生产劳动,还包括日常生活劳动。而日常生活劳动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它对场所、设施设备、师资等并无特殊要求,劳动教育完全可以由此做起,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学会自立自强,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强化责任担当。

对于劳动教育的常态实施,比场所、设施设备、师资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评价。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劳动教育评价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平时表现评价、二是学段综合评价、三是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督查。劳动教育的常态实施有赖于三个方面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当前,家长不肯让孩子体验劳动,学校劳动教育排不进课表,其实都与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有关。但教育评价不是万能的,不能缺乏应有的分寸和尺度。如果使用过头,还会带来负面效应。

从根本上说,劳动教育真正实施到位,有赖于教育者在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唤醒内在的劳动自觉。这里的劳动自觉,不仅指学生,也包括教育者在内。教育者的劳动示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驱动其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劳动的内在觉醒过程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持久地下功夫。比如,要以自己的勤劳刻苦、认真细致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示范;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他人或公共场所的需求,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劳动中享受到助人乐趣。更进一步地讲,劳动内在自觉性的培育,还需要从感性走向理性,树立"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幸福"的观念,加深对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理解,并将之作为自身行动的指南。

社会主义教育原本就是为了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劳动者成为国家的主人。不劳动成不了人、成不了才,更谈不上成为自己的主人。没有劳动,所有的教育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摘自柳夕浪《唤起劳动教育的内在自觉》,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当前劳动教育的开展,更需要唤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内在自觉。

B.劳动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强化他们的责任担当。

C."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幸福",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D.没有劳动,所有的教育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列出当前劳动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增强了本文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B.文中引用"夙兴夜寐,洒扫庭内"证明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开展劳动教育。

C.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与他们缺乏内在劳动自觉相关。

D.中小学劳动教育需为培养高素质的、成为国家主人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奠定基础。

(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做法与教育部"劳动教育评价"要求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且覆盖各类劳动教育活动。

B.依据学段目标和内容,对学生劳动表现、劳动素养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C.依据学段开设相应劳动课程,开展劳动知识学习并通过检测及时进行评价。

D.开展区域督查及劳动素养监测,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反馈、改进等功能。

来源:2021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谈谈第①段划线句的作用。

(2)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

(3)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来源:2021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简与俭

马军

①"简"与"俭"二者无疑是一对近义词,但仔细分辨,二者也有差异,"简朴"侧重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喜爱和追求的是一种省时、省力、低成本的生活,而"俭朴"侧重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源于对高尚道德的追求而进行的自我约束,对物欲和享乐的坚忍和克制。

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有这样的表述:与其由于奢侈骄纵而逾越礼节,不如节俭固守本心。韩非在《韩非子•难二》中提出,要"俭于财用,节于衣食"。这些论述,角度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将"俭朴"贯穿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过简单朴素的生活。

③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富家子弟,自小就在锦衣玉食的家境中长大,他不知前辈创业的艰难,每天要吃纯肉馅的饺子,而吃饭时又总是将每个饺子的边儿咬下,他家的仆人默默把这些边儿收拾起来。后来,由于天灾,这个家庭破落了,原来衣食无忧的阔少沦为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一天,他极度饥饿的时候,爬到原来那个仆人家的门前,仆人拿出饭食递给他,他猛吃一顿,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当他问及是什么时,仆人感慨地说:"这不就是你过去吃剩的饺子边儿吗?"故事是虚构的,但它讲述了一个道理,俭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包含着高深的智慧。

④北宋贤相寇准的母亲就是深知这个道理的智慧老人。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后来,寇准考中进士,喜讯传到家里,寇母已身患重病。临终前,她将亲手画好的一幅画交给仆人,并郑重叮嘱:"日后寇准为官,如果忘了过去的日子,贪图富贵,你就把这幅画亮给他看。"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一次,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了好多同僚,并大摆筵席。就在这时,老仆人拿出这幅画来,毕恭毕敬地交给寇准。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上有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此时,过去生活的一幕幕在他眼前闪现,寇准禁不住泪如泉涌,再三拜过,从此勤于政务,俭于生活,勇于担当,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贤相。

⑤难怪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殷殷叮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家训》亦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钱再多,一天也只能三餐,大厦万间,酣眠不过五尺。《易经》谈到节俭时讲了三种态度,第一种是"甘节",即甘于节俭,把节俭当成甘之如饴的乐事;第二种是"安节",即安然节制,不追求享受;第三种是"苦节",把节俭当作苦事。三种态度,三种境界。今天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简与俭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甚至可以说它恰是现代文明的标尺。简单、朴素、俭省的生活,不只是最为健康,最为科学,同时也是最为可靠的生活。

(节选自《杂文选刊》2020年12期,有改动)

(1)下列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简朴",要把"简朴"作为省时、低成本的生活方式。

B.每个人都应该注重"俭朴",要对物欲和享乐保持坚忍、克制,要自我约束。

C.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降低物质生活要求,用节俭的生活来修养自己的品德。

D.俭朴不只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是家庭、社会和国家倡导的文明准则。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比较了"简朴"和"俭朴"侧重点的不同,起到了引入议论话题的作用。

B.第③段虚构了富家子弟的故事来证明观点,这里采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C.第④段讲述的寇准成为一代贤相的故事属于事实论据,这是从正面论证作者的观点。

D.第⑤段引用《诫子书》和《朱子家训》中的话属于道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富家子弟落魄后,觉得以前吃剩的饺子边现在变成了"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因为前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B.北宋名臣寇准之所以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贤相,与他为官时谨记母训,富贵后不忘贫寒,勤于政务密不可分。

C.《易经》所谈到节俭的三种境界是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文章并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追求最高的境界。

D.文章告诉我们:简与俭永远不会过时,成功往往由勤俭而起,破败往往由奢侈而起,我们应该过简朴、俭省的生活。

来源:2021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这样的成功最动人

杨新军

①朋友圈热传过一句话:真正的成功,不是挤垮了多少人,打败了多少人,摆平了多少人,而是看你帮助了多少人,服务了多少人,成就了多少人,凝聚了多少人。诚哉斯言。

②成功绽放在共育共享的枝头,这样的成功总能赢得大众尊崇。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为国防军工"一生做好一件事"的火炸药专家王泽山、为突发传染病防控构建堡垒的侯云德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和多个科研团队受奖。广大网民一致点赞,有留言说:"这是当今中国真正的成功!"这些成功之所以得到大众推崇和盛赞,源于研发团队一心只为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而共同奋斗,源于研究成果惠及人民、彰扬共享的主题,源于共建、共创的精神。然而,生活中一些人"火了""红了",却得不到祝福,越"成功"越烦恼。究其原因,偏离立已达人的成功,只能带来一时满足,无法享受精神的愉悦;沉迷追名逐利的成功,只会纵容"只要你有钱和谁都有缘""只要你有权和谁都能欢"的观念横行,进而造成价值观扭曲变形,最终反受其殃。

③有人说,古人眼里的最大成功,是"三不朽"的集大成: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的立德,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的立功,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的立言。放在现代语境中,这就是功业与美德交响的天籁,是同行奔小康、同心创大业的乐章,是美好心灵开拓人生之路、旷达胸襟开创崇高事业。集大成者,往往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需求和人民渴求,靠实干起家,用爱心开路,关爱关照社会,成全成就他人。官员大成不是加官晋爵,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焦裕禄、黄大发勤政为民,深得人民拥戴;学者大成不是声名显赫,而是培养多少人才,助推多少事业,黄大年、钟扬、黄旭华默默奉献,却勇攀高峰、造福世人;商人大成不是腰缠万贯,而是繁荣百姓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那些让百姓享受便捷高效的互联网服务的企业家,那些鼎力公益的慈善家,都值得我们喝彩和敬佩。

④众人划桨开大船,成功不是孤独前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头,是价值追求的碧波清流、正气浩然的中流砥柱。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本领,若没有良好的品行操守,缺乏默契的团队精神,很难抵达人生的成功彼岸。 忧伤着你的忧伤,牵挂着你的牵挂,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这样的成功方能赢得大众的喝彩、人民的掌声

(1)请简练概括题目中"这样的成功"指的是怎样的成功。

(2)第②段采用      的论证结构,先表明观点,然后运用           的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

(3)与第④段划线句子表达的思想境界最接近的一项是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

B.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来源:2021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1)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a)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b)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2)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c)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d)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3)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4)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1)选文第一段围绕"意境"展开论述,下列内容没有论述到的一项是   

A.

意境的创造

B.

意境的鲜明

C.

意境的演变

D.

意境的独创

(2)"写恋爱故事,就不一定非把隔壁卖豆腐的王二也写上去;画虾,可以一笔水都不画,能表现出水的感受就行。"如果把这句话放在选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强调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

B.

选文写到不同风景有不同的特色,意在说明不同风景会带给人不同的印象和感受。

C.

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境的。

D.

如果没有意匠,诗人和画家就找不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4)选文中四处画线的句子,能给我们写作以启示,对此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a):不停地写作,不断地表现,才能把握写作对象的精神实质。

B.

(b):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写出好文章。

C.

(c):有了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才能有深刻全面的认识,才能打动人。

D.

(d):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来源:2021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人之用勇,不可不慎

李方刚

①勇敢,可能是人类在动物兽群野蛮争斗时代就拥有的现象,并作为一种精神基因传承到人类时代。所以,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勇敢都是让人热血澎湃的人生品质和精神力量。不管是善良之人,还是邪恶小人,都对勇敢和勇敢者尊崇有加。然而,勇敢在所有人群中的普适性,却使这种精神容易走向极端,成为莽撞的代名词。孔子关于勇敢的智慧,其深刻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勇敢是复杂的。

②孔子认为,真正的勇敢是见义而为,而"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质,他认为"勇者不惧",乃是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并为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即所谓的仁、智、勇。

③孔子提醒人们的是,"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可称之"智勇"。在今天的社会,"见义勇为"是值得称道的勇敢之举,但是,如果孔子再世,也不会莽撞地见义勇为,同样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让勇敢和智慧结合起来。孔子的看似不够勇敢的"智勇",值得现代人借鉴。

④勇需要智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为一种邪恶的力量,它必须要有正义、道德的关照和约束。历史上,那些拥有权力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社会道德和正义观,"勇敢"起来的结果就是造反、割据一方,造成生灵涂炭;而那些勇猛有余的普通人,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勇敢"起来的结果,或许就是走上偷盗、危害社会的道路。

⑤对于今人来说,普通人的勇敢尤其需要"义"的指引,很多年轻人容易受到那种不正义的"勇敢者"的吸引,做出伤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最终导致自己前途尽失。

⑥正是出于"义"的考虑,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好勇不好学"的弊端是容易捣乱闯祸。 真正的勇敢,应该经得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也就是说它是"义勇";如果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勇敢"只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越是"勇敢",越是招致灾祸和不幸。

⑦在孔子看来,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

⑧勇敢,不可不慎。

(选自《论勇敢》,有删改)

(1)文中孔子认为      、知者不惑、       是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第③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A.

《狼》中屠户机智应对尾随他的两只狼,最后勇敢杀狼。

B.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使秦王妥协,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

《智取生辰纲》中晁盖一行人智用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劫取生辰纲。

D.

《三顾茅庐》中张飞因刘备访诸葛亮两次不遇而口出狂言,要用麻绳将诸葛亮绑来。

(3)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用勇"方面得到的启示。

来源:2021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①"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②牛是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象征。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爱牛、救牛、颂牛的一个原因。"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画家李可染也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计得失、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③牛是               的象征。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喻,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④牛是勤奋耕耘、吃苦耐劳的象征。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五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勤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耕耘出来的。

⑤"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牛气冲天"。

(来源:《人民日报》陈凌2021年2月11日第4版,有改动)

(1)阅读全文,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两个合适的四字词语。

(2)梳理第④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        ;接着,        ;最后,强调成绩的取得、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勤奋耕耘、吃苦耐劳。

(3)下面的材料作为事实论据补充在文章的第②自然段合适吗?说说你的理由。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他向古代典籍钻探时,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从唐诗下手,不动声响,无声无闻,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来源:2021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综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