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诗歌题材分析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项是  

A.该绝句的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是诗人在盼家书不至、觅归梦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长长的叹息。

B.次句用“只有”二字紧承上文,写出了半夜寂寥凄寒的感受。

C.“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了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

D.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阶下生满了青苔,旁边映村着红树,突出了环境的清幽美丽,也暗示了主人公淡泊的心境。

(2)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2019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释】①噀(xùn):喷。    ②吴姬:泛指江南女子。

(1)对这首词的理解鉴赏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上阕一二两句用经霜后的残菊、枯荷与新橘作对比,突出橘的耀眼生机。

B.“香雾”指女子闺房中焚烧香料时散出的袅袅烟雾,“清泉”是指洗橘时所用的清冽的泉水。

C.“惊”、“怯”二字,活脱脱地刻画出女子尝橘时娇美的情态。

D.本词的描写生动细腻优美,反映出作者过硬的文字功底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2)本词最后一句“吴姬三日手犹香”的手法让人称道,请你赏析。

来源:2018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折,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来源:202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各题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一点相思几时绝”表现出相思之苦。

B.“袖拂”是为了避免杨花妨碍视线。

C.“溪又斜”中的“斜”指溪流拐弯。

D.对离别情景的描写贯穿了整首曲子。

来源: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被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诗人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常用作毕业赠言,请说说理由。

来源:2016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来源:2016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2)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来源:2018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  ;从语言风格上看是  。所以,词作者在题目中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2)赏析句子“醉里挑灯看剑”。

来源:2018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2017年贵州省六盘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赏析:阅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精选了如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2)任选一联品析其如何描绘早春的季节特征。

来源:2017年贵州省毕节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春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

[宋]郑渊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来源:2019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己亥杂诗》,完成1~2题。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下列对此诗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司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的无边的离愁别绪。

C.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的龚自珍。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2)你认为这首诗的事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2017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

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

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D.

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来源:2019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诗歌题材分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