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纺织在我国(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在汉语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丝丝入扣”就形象地道出了纺织机上经线的挂织方法,后用来比喻做事准确、细致。扣,同“筘”,是织布机上用来固定经线位置、控制经线密度的部件。织布时,线分为竖的经线和横的纬线,bù置经线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从线引出的每一根经丝都(必需/必须)穿过扣,这叫“丝丝入扣”。经丝不入扣,纬线就无法与之交,几千根经丝中只要有一根丝不入扣就会产生瑕疵,因此要“一丝不苟”。绷好经线后,用织suō牵引纬线紧紧交织在经线上,就形成了实耐用的布。正因为经线的重要,汉语中与“经”有关的词才比与“纬”有关的词要多。经、经典、经世jì民,都用“经”而不用“纬”字。汉语不仅许多词与纺织有关,许多字也可追本sù源到纺织。《说文解字》里627个含“纟”旁的字多与纺织有关。例如,“丝”是象形字,甲骨文作“”,像两端打了结的两根蚕丝。“绩”源于劈麻技术,因为麻丝长度有限,得把它接起来,这个过程就叫“绩”。    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与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以及根据拼音写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线(zhòu)     部置
B.交(chā)      织梭
C.(jié)实    经世济民
D. 经(nuò)  追本朔源
(2)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甲乙丙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深蒂固          必须          相辅相成
B.根深蒂固          必需          息息相关
C.源远流长          必需          相辅相成
D.源远流长          必须          息息相关
(3)在文中画波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此,人们衣锦为荣,期望前程似锦,用“锦上添花”形容那些好上加好,美上更美的事物。
②属于丝绸而不用“纟”旁的字唯有“锦”,锦是会意字,“锦,金也,其作之用工,其价如金。”(《说文解字》)说明了锦的贵重。
③锦是以彩色丝线在已经很美的织物上再织上花纹,其技术代表了古代丝织的最高水平。
④复杂的工艺决定了它的高贵。历史上,锦曾与黄金等价,代表穿着者的地位、身份。
A.②③④①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 ④②③①
(4)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与字的含义有一定联系,如含“纟”旁的字多与衣服及纺织有关。有的字谜就借用汉字的这一特点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字的偏旁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来设计的一项是(  )
A.有丝颜色艳,有水能行船,有贝献朝廷,有力出成绩。(打一字)谜底:工
B. 有丝针线织,有言吸引人,有道能看透,有草分良莠。(打一字)谜底:秀
C.有一边是绿,有一边是红,有一边喜雨,有一边喜风。(打一字)谜底:秋
D.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非你我,有土种庄稼。(打一字)谜底:也
(5)下列成语或俗语的起源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活动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一丝不苟 B.玉不琢不成器
C.闻鸡起舞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讲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屋子里静极了。②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张之路《羚羊木雕》
题:划线①与②分别表现了奶奶什么样的心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鹦鹉睡觉    ①    把头藏在翅膀下面, ②   还可能发出低声的叫声。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动物的梦有多有少。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   )动   家chù(   )    (   )乳
根据句子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处横线上。
将③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
在④画线处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可将“      ”改为“       ”。(要求符合语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九寨沟的水清(  )秀丽,宛如美人的明(móu)    。那湖边青翠的(  )竹,挺拔的大树,静静地倒映在湖水之中。来到九寨沟,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摩(suō)    着光滑的岩石,聆听着淙淙的水声,闻着淡淡的花香,从生理到心理都不( )为一种甜美的享受。如果你不感觉到累,还可以登上主峰,高(jù)    山顶,俯瞰青山绿水,何等惬意!
(1).给划线的字注音
(  ) (  )竹  不(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明(móu)        摩(suō)        高(j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走进“塞上江南”,这里贺兰巍然,长河滚滚,一派原生态秀美风光;漫步“魅力银川”,这里高楼林立,来来往往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满眼新城市靓丽景象。科技馆、文化中心、搏物馆、大剧院,犹如一颗颗晶萤tī透的珍珠镶qiàn在黄河之滨。谁不说俺家乡好!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tī    透    镶qiàn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四字词语,使句子意思不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停课“躲”雾霾】进入12月份,全国25个省份陆续出现雾霾天气,南京也遭受了重度污染:能见度极低,建筑物都隐nì( )在一片灰蒙蒙之中。室外待一段时间,人就会感到头晕目( ),呼吸困难。12月5日,南京市启动污染天气应急处置红色响应,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直到12月9日,天空才重新恢复( )澈的笑容。
材料二
【雾、霾不是“亲兄弟”】雾霾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这些污染物会对人心脏、呼吸系统产生伤害。雾与霾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luán( )生兄弟。一般来讲,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同时,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是雾;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且是灰尘颗粒造成的,才是霾。此外,雾的颜色是乳白色或青白色,而霾则是黄色、橙灰色,通常由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含有大量损害健康的污染物。
材料三
【霾中自有谐趣在】上次赛跑,兔子因大意输给了乌龟。它挺不服气,又找到乌龟,要求和它再比一次。比赛的规则和上次一样:谁先跑到对面山脚下的那棵大树边,谁就赢。
兔子跑得真快,眨眼工夫就把乌龟甩得老远了。咦,不好,雾霾出现了,周围伸手难见五指。兔子吸取上次教训,可没敢睡觉,不过,它看不清路,一不小心跑岔了路。知道自己迷路了,兔子也不担心:找到原路再重跑。跑呀跑呀,兔子觉得胸口闷起来,呼吸困难,突然就昏倒在路上了。
乌龟跑得慢归慢,可是它早做好了准备:戴上了防毒口罩。嘿,它不仅赢了,还顺带在路上救了兔子一命。这结果真是出乎意料!                 (选自网络微博,有删改)
(1)请给“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隐nì( ) ②头晕目() ③()澈  ④ luán()生
(2) “材料二”中的划线句有一处标点错误,应该这样修改: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雾”和“霾”的区别。
区别:①相对湿度不同;②               ;③              
(4) “龟兔赛跑”的故事原本是出自《      》,原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材料三”是一则有趣的故事新编,请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解释一下“材料三”中兔子突然昏倒,再次失败是因为吸入了      ,伤害了身体的         系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济南的冬天》选段,回答后面的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文段以方位变化为顺序描写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秀丽,试找出文中表明方位变化的四个词语
散文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可收到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品读下面句子,体会画线词句的表达作用。微黄在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请说说第①段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第②段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第④段中“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句中的“真”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14分)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内容。说说这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②段主要介绍了高邮咸蛋哪些特点?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作者汪曾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请简要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3分)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3分)
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系列文字。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痀瘘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从前看见一位法国学者著的书,比较英法的两国国民性质,他说:“到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们的事;到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在那里出神。英国人走路,眼注地下,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若果如他所说,英国人便是敬,法国人便是不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摘自《敬业与乐业》,有改动)
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作者用“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这句话来论证什么道理?
文中划线部分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敬业与乐业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麽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个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作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到:“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把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起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文中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是什么论证?有什么作用?
文段写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有什么作用?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说说横线词语“凡、没有不”的表达效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著阅读。

蚂蚁和蝉

冬天,蚂蚁翻晒受湖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他乞讨。蚂蚁对蝉说:"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工夫。"蚂蚁笑着说:"如果你夏天唱歌,冬天就去跳舞吧!"

1.

这则寓言选自《》,作者是

2.

请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第六只茶杯》。
①母亲有一套茶具,是从娘家带来的。紫砂的,一只壶,六只杯子。喝茶是我们和母亲最亲近的时候,姐弟一字排开,六只杯子一字排开,分别是母亲和我们姐弟五个的。茶壶里泡的是母亲炒的大麦,加过糖的。父亲嫌烦,从来不加入我们。
②海宁是我们家最小的孩子,因为太小,常常让我们忘了她。她总害怕被大家忽略,一副慌张的样子,怕在速度和节奏上跟不上,掉了队。母亲续茶的时候,海宁才慌忙端起杯子,一饮而尽。杯子里的水洒出来,流到下巴和衣襟上。母亲便耐心地等着她,等她手忙脚乱地放下杯子,擦嘴角和衣襟上的茶水,然后给她续上茶,再轻声说,莫慌,莫慌。
③她这样慌张和害怕是有根据的。一次,大姐带她去看电影。结束后,大姐跟同伴们一路疯跑着回家了。上床时才发现少了个人,海宁是跟她睡的。她懊恼地起床穿衣,准备去找海宁。这时门敲响了,五岁半的海宁一个人摸索着回到了家。
④母亲每次都要我们把海宁带好了,我们嘴上是答应的,但时常会忘记,各自顾着自己玩。
⑤海宁六岁那年,大伯家唯一的孩子遇到了意外。他跟我父母商量,要从我们家领一个孩子回去养。父亲便说五个孩子随便你挑。
⑥我们五个在大伯面前站成一排,让大伯挑。大伯向我看时,我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一步,然后,三妹也退到了我身边。大姐本来就是脸向侧面看的,以显示她的抵抗。那么,剩下的就是老四和海宁了。
⑦老四是我们家唯一的男孩,大伯不好意思要,便将海宁领了回去。海宁走的时候,回头向我们看。我们赶紧低头,没人挽留她。父母是不忍,我们是害怕自己被换走。
⑧第二天,我和三妹在镇上玩,海宁远远地看到我们,旁边站着大妈。她们没等我们过去打招呼,便转身离去了,向着大伯家的方向。不久就是海宁生日,母亲煮了鸡蛋,让我送过去。大妈拒绝了,说她会给自己闺女过生日的。“自己”俩字,大妈咬得很重。海宁看到我原本很开心的,但后来看大妈把脸拉了下来,便收起了笑容,把头低下去。
⑨母亲吩咐,以后谁都不要去见海宁,以免你们大妈不开心。我们有点恨大妈,但没有人顾及海宁的感受,之后真的都不去看她,上学路上遇见了也是各走各的。我们家住在前街,大妈家在后街,中间隔了两条小街。那两条小街就是我们和海宁的楚河汉界。
⑩母亲过五十岁生日时,拿出茶壶,五个小茶杯一字排开,开始沏茶。老四说,我们小时候,是六个茶杯。
⑾第六个茶杯是海宁的。母亲低着头,大滴大滴的眼泪往下掉,说,我答应你们大伯大妈的,不会再去认她。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她了。说完端起茶杯,一饮而尽,这次她泡的是莲心。
⑿母亲六十岁那年,海宁结婚。母亲按婶娘的礼节给了海宁一千元压箱钱。事后也被大妈退了回来。
⒀有天,父亲在茶柜看到了母亲藏在那里的第六个茶杯,遂自作主张,悄悄把茶杯送给了海宁。
⒁父亲送茶杯后的第三天是周末,一大早海宁就带着她的夫婿来我们家了。母亲拿出茶壶来,一字摆开五个茶杯,准备沏茶。海宁从包里拿出那第六个茶杯,轻轻地放在那一排杯子旁边,柔声说,妈,这只杯子从来不曾离开过。    (作者木玲,选自新浪博客)
文中有两处具体写到了喝茶。这两次喝茶所泡的东西分别是什么?作者这样强调有何深意?
                                                                             
第③段从记叙的顺序上讲属于     ,这段话在文中起何作用?
                                                                             
第②段划线句子写出了妈妈怎样的心理,有何作用?
                                                                     
你怎样理解最后一段海宁所说的“妈,这只杯子从来不曾离开过”这句话?
                                                                     
能否将标题“第六只茶杯”换成“六只茶杯”,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容(气味,臭味) 铁未(销蚀)
酒(端起) 在必醉(期望)
B.天(到)何人(处所)
窥谷忘(通“返”,返回) 猛浪若(飞奔)
C.每有意(体会)之不以其道(鞭打)
礼愈(周到)白玉之环(腰佩)
D.饮辄尽(往,到)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点)

有名马(虽然)           真无马邪(恐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指出下列各句的人物描写方法。

A.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开怀的坎肩。(  )
B.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
C.“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
D.他那张半醉的脸上露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