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        (2)绝境(       )
(3)俨然(       )          (4)具答之(      )
2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写渔人对桃花源总体感受的词语是________。
(2)写桃源人社会风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为什么写桃林的自然景色?
3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有哪些?
4“桃花源”有自然美景,堪称人世佳境,是人类对大千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的梦幻。请描写你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这一理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幼 时 记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加点词。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            )      ②项为之强(             )
③又留蚊于素帐中(              )    ④徐喷以烟(             )
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翻译句子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简答
①写出来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②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写了哪几件趣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回答下面各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不以兵革之利(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
(3)委而去之    (        )          (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人琴俱亡》片段,完成下列各小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
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
俱病笃(     ) 弦既不调(      ) 了不悲(      )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两组是(   )(   )(2分)

A.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人琴俱亡
B.子敬素好琴又留蚊于素帐中
C.人琴俱亡亡羊补牢
D.何以都不闻消息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E. 而子敬先亡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课文开头写子献是“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恸绝良久”?(2分)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书中许多故事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其中的两个。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幼时记趣》选段,完成下面各题。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果如鹤唳云端(lì) B.以土砾凸者为邱(lè)
C.怡然自得(yí) D.盖一癞虾蟆也(há mɑ)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项为之强(                )     (2)怡然称快(                 )
(3)凹者为壑(                )     (4)盖一癞虾蟆也(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2)以丛草为林。
你欣赏选文中儿童的表现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阅读
(一)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私(              )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强(              )    
徐喷以烟                徐(              )
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所写的内容                 
说说小作者能获得那么多的物外之趣,是什么原因?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目(7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①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②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①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 ② 闾里:街坊。
选出与“以荻画地”的“以”解释相同的一项:(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以土砾凸者为丘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徐喷以烟

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画出停顿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
用“/”标出下面画线句子最明显的一处停顿。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
①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望岳》一诗题为“望岳”,全篇却没有一个“望”字,这样是否离题,试做简要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一口气陈述了六个人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事实。试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并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