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朗读节奏划分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  

②以膏泽斯民  

③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C.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D.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公输》)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  

(5)上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示王安石政治家胆略的?

来源:2017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 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①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孤岂欲卿 经为博士邪   

②余近日 军务倥偬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为/在有所益      

B.肃/遂拜/蒙母

C.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D.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   "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   "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来源:2017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下列各题。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 ,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 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 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 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用事:掌权。②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③削其籍:革去他的官职。④筇屐:筇,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亦不 其姓字      详:知道

B.

其言兹若人之 乎   俦:辈(同类)

C.

人避之,莫敢      诘:质问(责问)

D.

先生文章 一时    名:名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以为 焉             故自 曰醉翁也

B.

置酒而招之           今 闻无罪,二世杀之

C.

有宠奴常乘和车 出      威天下不 兵革之利

D.

假他事削其籍 归        以是人多 书假余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乃 遍 游 江 浙 所 至 人 士 争 奉 筇 屐 迎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②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空,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甲文中第二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赞语呼应了第一段中"   "和"忘怀得失"两句,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士性格。

②乙文中人们称赞谢御史"此真好御史矣",是有感于谢御史   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谢御史具有   的高尚品格。

③两文都写了主人公   的兴趣爱好,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来源:2017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志虑忠纯

志:

  

②悉以咨之

咨:

  

③时人异焉

异:

  

④益州既定

既: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有所广益

②益慕圣贤之道

B.①性行淑均

②大道之行也

C.①备得用与武帝交战

②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D.①江南悉平

②悉如外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5)【甲】文表现了诸葛亮的  ,而【乙】文则表现了诸葛亮的  

来源:2016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三年,春,正月,丁丑朔,帝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部司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毅为司隶,纠绳豪贵,无所顾忌。

皇太子鼓吹入东掖门,毅劾奏之。中沪军、散骑常侍羊,与帝有旧恩,恃宠骄侈,数犯法。毅劾奏罪当死,帝遣齐王攸私请于毅,毅许之。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略有删改)

【注】①三年:指太康三年(公元282年).②帝:指晋武帝司马炎。③方:比。④攸:即司马攸。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礼毕,喟然问司隶校尉刘毅曰:  

②恃宠骄侈,数犯法: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

皇太子鼓吹入东掖门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帝遣齐王攸私请于毅,毅许之。

译文: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同是向君王进谏,选文中的刘毅与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进谏方式有何不同?

②选文中刘毅是个什么样的人?

来源:2016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大夫石祁子,贤臣也。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节)

【注】①即戎,指参军。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A、能鸣善舞

B、即时敛兵授甲

C、百姓始稍稍复集

D、命鼓行而进

②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述卫侯悔过之意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D.前入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4)《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而文中卫国却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来源:2016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烟艇记

[南宋]陆游

    陆子寓居,得屋二楹,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客曰:“异哉!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逾于宫室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耶?”

    陆子曰:“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加数年,男胜锄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入松陵,上严濑,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之下。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选自《渭南文集》,有删改)

【注】①楹:间。②高明奥丽:高大明亮,幽深华美。③玉笥(si):山名。

④棹(zhao):桨,文中代指船。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则 寄 其 趣 于 烟 波 洲 岛 之 间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若小舟然

然:

  

②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

计:

  

③还泊于玉笥之下

泊:

  

④纳烟云日月之伟观

观: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的意思。

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4)请用原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①节“    ”交代了小屋得名的缘由。

②第②节“穷达异矣”中“穷”指“  ”,“达”指“  ”。

(5)请谈谈你从下面两句中读出的弦外之音。

①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

②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

来源:2016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树林/阴翳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2)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 进亦忧,退亦忧

否,非若 · 也。(《唐且不辱使命》)

B.不 · 物喜,不以己悲

河曲智叟亡 · 应(《愚公移山》)

C.太守 · 而宾客从也

一屠晚 ·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D.游人 · 而禽鸟乐也

乃记之而 · (《小石潭记》)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表达方式来看,选文【甲】以议论为主;选文【乙】先叙后议,叙议结合。

B.从句式来看,选文【甲】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由交错,朗朗上口;选文【乙】大量使用"也"字,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

C.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与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均被贬官在外,但是两人都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们是古仁人的代表。

D.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都具有民本思想,但是"先忧后乐"没有"与民同乐"那样博大的心襟与强烈的责任感。

来源:2016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下流无耻

B.由是感激:因此

C.夙夜忧叹:早

D.躬耕于南阳:亲自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以告先帝之灵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斟酌损益

B.陛下/亦宜自谋

C.锦官城/外柏森森

D.两朝开济/老臣心

(4)对诗文内容和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先帝临崩前将国家大事托付于诸葛亮的原因之一是他做事谨慎。

B.甲文第①②段,作者回顾了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三件事。

C.乙诗颔联描写祠内的美景,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D.乙诗颈联高度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鞠躬尽瘁的精神。

(5)对诗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寓情于议。

B.甲文第②段寓情于叙。

C.乙诗首联运用设问的手法,点明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D.乙诗的尾联抒情,寄寓了诗人忧国伤乱怀才不遇的感慨。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乙诗中有一联可看出甲文中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并未实现,请找出来。

来源:2016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

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案件)

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

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5)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

来源:2016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山门圮于河  

②湮于沙上  

③如是再啮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①一老河兵闻之  

②当求之于上流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来源:2016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 胡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 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一:整个。④独止:一个人留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尊君在

②不忍

③友人 巨伯曰

④子可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划分节奏,限划4处。

(4)请给【甲】【乙】两文各拟一个标题。

(5)【甲】【乙】两文都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甲】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陈太丘之友   的性格;

【乙】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荀巨伯   的性格。

来源:2016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子相梁》)

【乙】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 之种我树之成而实 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 无所容。非不呺然 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 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为洴澼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 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 ,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 也夫!"

(《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瓠(hù):葫芦。②实:结的葫芦。③瓠落:很大很大的样子。④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⑤掊(pǒu):砸破。⑥洴澼(píng pì):漂洗(丝绢)。⑦鬻(yù):卖,出售。⑧裂:划分出。⑨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⑩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谓惠子曰(或:有人)

B.搜于 中三日三夜(国:国都)

C.善为不 手之药者(龟:皮肤受冻开裂)

D.吴王使之 (将:将领)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①聚族而谋曰

②长跪 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B.于:①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 死(《鱼我所欲也》)

C.以:①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②此独 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D.为:①我世世为洴澼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 用者(《陈涉世家》)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第一反应庄子是来争夺相位的,于是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惠子的举动也表现出庄子的过人才能。

B.甲文中庄子讲鹓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一朝得志,便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丑态,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C.乙文中惠子用大葫芦盛水浆,一不小心,葫芦掉地上摔烂了,惠子觉得自己不善于使用大东西。

D.乙文揭示出一个道理: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

(4)给乙选文画线句子划分节拍。(划两处)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5)翻译句子。

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译文:   

来源: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荆之地/方千里

D.先生之/年长矣

来源:2017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向导。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遇雨。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大将何思德 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 降。”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 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④弓弩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将:率领)

B.思德貌类禄山(类:像)

C.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会:正赶上,适逢)

D.吾兵虽多(虽:即使)

(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B.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C.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D.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

(3)以下关于本文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奚骑二千为向导一用奚族二千骑兵作为向导。

B.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一不如让兵马休息,悄悄地来到敌军面前。

C.思德请前驱效死一何思德请求(安禄山)作为先锋以死效力。

D.夹击唐兵,杀伤殆尽一(奚族与契丹)前后夹击唐军,(唐军)全被杀伤。

(4)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A.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B.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C.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5)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2分,共6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来源:2017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朗读节奏划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