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断句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颍川太守髡 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 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 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 强者绥 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 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 ,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②伛,驼背。③绥,安抚。④恣,听任。⑤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陈元方称颖川太守为高明之君,自己父亲为忠臣孝子,只是出于恭敬。

B.陈元方列举古代高明之君放逐忠臣孝子的事例来反驳客人,客人惭愧地离开了。

C.陈元方说自己的父亲效法袁公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时间久了更加受人敬重。

D.陈元方认为周公、孔子处在同一时代,相隔万里,处事的举措也是不一样的。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足下言何其谬也!

②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来源:2020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 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 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 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 ,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敝:通"蔽"。⑤九重:深宫之内。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

饿: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③犹割股以啖腹

股:   

④若耽嗜滋味

嗜:   

(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3)翻译下面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4)【甲】【乙】两文从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甲】文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   ",外要有"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   "其次是"   ",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用原文作答)

(5)【甲】文画波浪线部分从正面入手运用了   论证方法,【乙】文画波浪线部分从反面着笔运用了   论证方法。

来源:202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墓与甘父 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   

③匈奴得之   

④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蛮夷爱之

B.必以信

宽大信人

C.何以战

以其头为饮器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募能使者

(5)【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来源: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大铁椎传

[清]魏禧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 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 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 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选自《古代散文选》一书,有删节)

[注释}①踏篥(bì lì ):古代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乐器。②栗:发抖,哆嗦。

(1)与"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中的"负"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负荆请罪

B.负箧曳屣

C.负势竞上

D.负重致远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限两处)

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3)大铁椎的勇敢是如何表现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一点即可)

来源:202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问题。

精骑集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 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 ,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及曩 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 ,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 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①暗疏:默写。②惩艾(yì):惩治,惩戒。③曩(nǎng):从前。④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⑤勒:刻。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

(3)从这篇序言中获得哪些启示?(写出三点)

来源:2020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①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 ,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②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颍川 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 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 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陈寿《隆中对》节选)

【注释】①陇亩:田地。②《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③管仲、乐毅: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④博陵:东汉郡名,现河北蠡县一带。⑤颖川:东汉郡名,包括现河南中部一些地区。⑥先主:指刘备。⑦卧龙:这里比喻潜居而未显达的有才能的人。⑧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⑨猖蹶:这里是失败之意。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

躬耕 南阳(介词,在)

B.

先主 诣亮(连词,就)

C.

贞良死节之臣(形容词,熟悉)

D.

将军宜枉驾 之(动词,拜访)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B.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后汉所以倾颓"与乙文中"汉室倾颓"所指内容一致,都是指东汉的崩溃、衰败。

B.

甲文的语言最显著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全文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C.

乙文中"卧龙"一词选用精当,简练而传神地比喻诸葛亮出众才能,对人物描写起渲染烘托作用。

D.

从甲文所选内容来看,主要写了诸葛亮结合当时形势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两条建议。

(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来源:2020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婢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 飞辞不受,玠益敬之。少嗜酒,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欲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改动)

【注释】①吴玠:人名,岳飞的朋友。②名姝:有名气的美女。③宵旰:即宵衣旰食,天不亮起床,天黑才吃饭,形容终日操劳。④营第:建造宅子。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若春和

四时之 不同

B.而或长烟

上下

C.吴玠 服飞

吴广 爱人

D.饰名姝

是以先帝简拔以 陛下

(2)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人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凭借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处在僻远的江湖就为他们的国君忧虑。

D.然则何时而乐耶?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4)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①段以"至若"领起,语言骈散结合,格调高亢,节奏明快有力,

B.【乙】文表现了岳飞是一个孝顺、自律、善用人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C.【甲】文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乙】文通过记录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

D.【甲】【乙】两文体裁各异,但都表现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5)把"文言文阅读"【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飞辞不受,玠益敬之。

来源:2020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光绪己卯,楼基坼 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 以考绩 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 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 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 亦加坚筑,以固吾圉 焉!

(节选自[清]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注】①坼(che):分裂,裂开。②容:即张德容(1820﹣﹣1888)。同治十年( 1871)、光绪五年(1879)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茸。③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④茶厘:对茶叶经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⑤驳岸:保护岸或堤使不坍塌的构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⑥雉堞(zhì dié):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⑦圉( yǔ):边境,边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国怀乡   

斯人,吾谁与归   

③加筑六丈有   

④皆视旧 有加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重修岳阳楼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B.迁客骚人,多会

尝射 家圃(《卖油翁》)

C.及大有倾塌

已而 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为之驳岸 御水

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标示2处)

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

(5)回答问题。

①从【乙】段哪句话可以看出,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用原文回答)

②【甲】【乙】均写到了重修岳阳楼一事,但两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来源:2020年甘肃省临夏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氏者,苻承祖 姨也,家贫无产业。及承祖为太后所宠贵, 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常谓其姊曰:"姊虽有一时之荣,不若妹有无忧之乐。"姊毎遗其衣服,多不受。强与之,则云:" 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终不肯受。时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见其寒悴,深恨 其母,谓不供给之,乃启其母曰:" 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以语之。承祖乃遣人乘车往迎之,强舁 于车上,则大哭,言:"尔欲杀我也!"由是苻家内外皆号为痴姨。

(节选自《魏书》)

[注]①苻承祖:人名。②恨:埋怨。③舁(yú):抬。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与]A强与之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②[具]A母具以语之       B各具情态   (《核舟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B.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C.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D.我夫家/世贫好衣美服则使/人不安

(3)把文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亲姻皆求利润,唯杨独不欲。

②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

(4)本文杨氏被苻家内外称为"痴姨",她的"痴"表现在哪里?请概括其中两点。

来源:2020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房四谱(节选)

◆苏易简

【笔】《墨薮》云: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取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妙。今之小学 者言笔,有四句诀云:"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

【墨】《墨法》云: 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 作挺 火烟上薰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末色紫,入秦皮末色碧,□色俱可爱。

【纸】《资暇》云: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松笺其来旧矣,元和之初,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剩,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裁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笺。

【砚】 或云:端州石砚匠识山石之文理,凿之五七里得一窟,自然 有圆石青紫色,琢之为砚,可值千金

【注释】①小学:中国传统语言学。②溲(sōu):调和。③挺:硬而直,这里指块状的墨。④自然:天然。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使         

(2)请将"其""也""之"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八九月收□B.□色俱可爱C.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

(3)请用六个标点符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作挺火烟上薰之一月可使。

(4)请翻译《文房四谱》(节选)中有关【砚】的文段。

(5)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历代文人最钟爱的笔、墨、纸、砚,有许多连同产地一起成了享誉古今的知名品牌,请各举一个这样的品牌名称。

笔:   墨:   纸:   砚:   

(6)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含有"笔""墨""纸""砚"中任意一字的一联古诗。

来源:2019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良将李牧

司马迁

       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以便宜 "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 ",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 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 ,急入收保 ,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 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 五万人,教者十万人,悉勒习战。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骑。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便(biàn)宜:依照实际情况灵活掌握。②莫府:即幕府。③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④入盗:入侵。⑤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⑥让:责备。⑦百金之士: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B.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C.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D.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军细柳

上自劳军

B.居无何

常居雁门

C.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他人代将

D.已而之细柳军

赵之良将也

(3)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中有许多词语和古代礼仪相关,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现文帝为周将军的威严整肃而动容,于是以身作则,恪守军礼,以示君威。

B.甲文中汉文帝在细柳军不仅未得到至尊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他却对周亚夫大加称赞,体现了汉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C.甲文中写细柳军吏全副武装,写军门都尉、壁门军士传达将军的指示,写文帝及群臣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衬托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D.乙文中"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从反面说明李牧之前对匈奴的用兵策略是正确的。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5)从以上两文中看,李牧在治军方面与周亚夫有什么共同点?李牧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来源:2019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

【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

失:耽误

B.其将来辞

辞:陈说

C.吾子之讨

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

重: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来源:2019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史称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

【注释】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 ②啻:止,仅仅。③球:美玉,特指玉磬。④见……于……:表被动。

(1)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C.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D.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宋祁称其“笔力遒婉”

其真无马邪

(《马说》)

B.今披阅遗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C.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

D.李希烈反,诏遗宜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②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中,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充满忠义之气。

B.【乙】文写颜真卿面对反贼李希烈以死相逼,依然大义凛然,气节不屈。

C.颜真卿为人守正有礼,但由于奸臣当道,他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

D.颜真卿擅长楷书、草书,其楷书风格浑厚挺拔,用笔力透纸背。

来源:2019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为贼所获。同辈百余人皆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大亮既贵,每怀张弼之恩。贞观末,张弼为将作丞 ,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贵,乃张弼之力也。乞回臣之官爵以复之。"太宗遂以弼为中郎,俄迁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 也。

      大亮性志忠谨,虽妻子不见惰容。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收葬五宗之无后者三十余柩,送终之礼,莫不备具。所赐赏分遗亲戚,事兄嫂如父母焉。家无余财,卒,无珠玉以为含。 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天下叹伏之。

(选自《大唐新语》,有增改)

【注释】①将作丞:级别较低的官职名。②伐:自夸,夸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寻遇疾

未果,寻病终

B.莫不备具

百废具兴

C.无珠玉以为含

可以一战

D.而多弼不自伐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B.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C.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D.亲戚遗孤∕为大亮鞠养而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很器重李大亮,在其生病时,亲自煎药送服。

B.张弼在李大亮的引荐之下,受到朝廷重用,获得升迁。

C.文章赞美了李大亮感恩图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品质。

D.本文与《周亚夫军细柳》都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刻画人物。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悉推家产以遗之,弼辞而不受。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来源:2019年湖北省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江汉油田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 ,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 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 ,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 ,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 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释: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告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命]:教导,训诲。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正]:准则,标准。

D.得志,与民由之

[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天下惧

学而不思则罔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妾妇之道也

不闻天子之诏

D.独行其道

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谓 之 讽 谕 诗 兼 济 之 志 也 谓 之 闲 适 诗 独 善 之 义 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来源:2019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断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