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断句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出师表(节选)

①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②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狗猛酒酸

①宋人有酤 酒者,升概 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 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而狗迓 而龁 人,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②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 ,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①酤:卖。②概:这里是"量"的意思。③县:同"悬"。④酤:买酒。⑤迓(yà):迎。⑥龁(hé):咬。⑦胁:受挟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此皆 良实   

②未尝不叹息 痛恨于桓、灵也   

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   

④有道之士怀其术而 以明万乘之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不售酒酸怪其故

(4)概括甲文①②段的主要内容。

(5)乙文用   写法,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了君王要"   "的道理。(用甲文中语句回答)

来源: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魏徵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太宗曰:"诚如卿言。"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 · 于是人也

其所 · 用公辈数人

B.必先苦 · 心志

莫能尽 · 忠节

C. · 后能改

· 自古帝王初即位者

D.征 · 于色

比迹 · 尧、舜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概括出【乙】中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仍不及三皇五帝的原因。

②魏徵的看法印证【甲】中"    "一句。

来源:2020年辽宁省铁岭(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

       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匡庐:即庐山。②颓然:松弛的样子。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蹇(jiǎn)剥:指时运不济。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匡庐奇秀

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B.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C.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乐天既来为主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②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文写出陋室外部环境的句子是A  ,[乙]文写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是B  。居室主人身处其间,心情愉悦,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甲]文体现了刘禹锡的C  ,[乙]文体现了白居易的D  。(A、B两处请用原文回答,C、D两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来源:2020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知乎?”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吾君亦不务乎是,故不知也。”

       公曰:“请问求贤。”

       对曰:“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不掩欲以荣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莅(lì):治理,下文的“临”“敕”与此同义。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③吾庸:怎么,哪里。④务:致力,专力从事。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⑥说:评说,评论。⑦靡曼:指言辞华丽。⑧声:名声,声誉。⑨荣:通“营”。迷惑。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策之不以其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善为国家者何如

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D.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2)请用现代汉通翻译下面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①【甲】文中“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乙】文中,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是“  ”(用原文回答)。

②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来源:2020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耶?”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减之又减,遂至一匹,既终不受。翌日,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二丈与,云:“人宁可始妇无裈也?”范笑而受之。

【注释】①范宣:字宣子,家境贫寒,崇尚儒家经典。②挑:挖。③裈(kūn):裤子。

(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于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微斯人,吾谁与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C.或问日:“痛邪?”

或王命急宣(《三峡》)

D.如是减半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河中石兽》)

(2)请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蹄耳。

B.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C.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D.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中能含蓄地表达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乙文中可以看出范宣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出两点即可)

来源:2020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太牢:古代祭祀对牛、羊、豕(猪)三俱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次定州  

②及大军回次柳城  

(2)请用“/”给下面语句断句(断一处)

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

(4)读这段文字,你觉得身为君主的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来源: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正义》)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弗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B.故曰:教学相长也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C.但能说之也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②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来源:2020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甲】

       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

【乙】

       唐考工员外郎宋之问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一联搜奇覃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而吟苦何?”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檄: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章。②矍然:吃惊的样子。③宋之问:初唐时期诗人。④覃思:深思。⑤迟明:黎明。

(1)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Ⅰ联系课文。

序号

释义

课文

A

或以宾王对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B

再三吟讽,因曰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Ⅱ查阅字典。

属:①zhǔ 连接;

②zhǔ 嘱托,嘱咐;

③zhǔ 劝请,邀请;

④shǔ 种类;

⑤shǔ 官属,部属;

⑥shǔ 隶属,属于。

“属”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几种常见义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下列两个“属”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A.署为府属  

B.而兴思不属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少 年 夜 久 不 寐 而 吟 讽 其 苦 何 耶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4)楹联“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提到了甲文所叙述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两文为了表现骆宾王的才华,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来源:2020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

       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挺挞之,一击而毙,为仇家所持,竟坐偿。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忍,而卒不能忍者也。

       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其人骂至五里许,倦而返。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横逆至此。”命抶之二十,不数日死。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者,主政竟坐偿。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公曰:“余备位卿贰彼知我而故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此烛患于未来,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

       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必能寡过。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詈:骂。②坐:犯罪。③抶(chì):笞,鞭打。④病心:指患心痛之之疾。⑤备位卿贰:备位,指任职,古时居官的自谦之词。卿贰,即二品,三品的京官。⑥烛:洞察。⑦法:规范,准则,模范。此处指学习的榜样。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昔里中一富儿素悭

  

②其人骂至五里许

  

③一主政以公差舟行

  

④必能寡过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3)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内容。

(①  )遇仇家欲嫁祸,(②  )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丐)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③  )动。

(4)“以刘公为法,必能寡人过”,因为刘公的“忍”,是智慧的“忍”。请比较刘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分析刘与公的智慧。

来源:2020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请你参与“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阅读活动,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

【注释】①暱:同“昵”,亲近。这里指挨近,靠拢。②掖:搀扶。挟持。③沤:水中气泡。④都:汇聚。

【亭之址•有讲究】

(1)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2)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①解释【甲】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临:  

②请从【乙】文中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

【亭之景•有情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②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亭之名•有因由】

(4)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

【探究成果】

(5)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收。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名,体现了他①  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②  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

来源: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时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栝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ǐ):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大可数围

果得于数里外

B.又西岩之半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路人过者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溪谷洗然

吴广以为然

(2)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3)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

志公影

真相

志公戴着斗笠的头

  

志公身体的形状

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

  

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藓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  

A.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B.遂勒辔移时望之

C.又西瞻志公影

D.志公不留影于此

(5)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来源:2020年浙江省金华市、丽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

       李丈参政罢政归里时,某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成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林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目如矩,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翻范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李庄简公: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全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成阳:此处用来影射秦桧。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⑦海表:指海南岛。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②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③虽徙海表,气不少衰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每言秦氏必日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3)上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请你根据上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

来源:2020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一)王荆公再罢政,以使相判金陵。筑第于南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来尝乘马与肩舆也。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墙,辄不答。元半末,荆公被疾,奏舍此宅为寺,有旨赐名报宁。既而期公疾愈,税域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

(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释]①王荆公指王安石。②使相:官职名。③肩舆:轿子。

    犹存,乃赎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

(选自《墨庄漫录》,有删改)

[注释]①乞:给。②幞(fú)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③弊恶:破旧。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去蒋山亦七里  

②公适见之  

③且戒苟以转售  

④乃复遗吴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线句的意思。

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

(4)两文都写罢政后的王荆公,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来源:2019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以识人】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父天复,行太仆卿。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太仆释归,先生入京讼冤。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万历已卯,教习内书堂。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安人怜之,戒无溺苦于学。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总角时,岳岳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臧否。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会杨忠愍谏死,公遥为诔词,慷慨泣下沾衿。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尝读书至朱子《格致篇》,辄乙其处而沉思。……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公扮之,思义隆备。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释】①安人:指张元忭之母。②岳岳:锋芒毕露的样子。③杨忠愍(mǐn):明代大儒,谏臣,④诔(lěi):致悼词,⑤乙:读书时勾画记号,⑥扮(fěn):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因取《中鉴录》

  

②三月卒官

  

③安人怜之

  

④病以属公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式如玉,式如金。”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来源: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来到鉴亭,根据研学方案,小嘉推荐了《鉴亭之铭并序》,供大家学习。

鉴亭之铭并序

清•许瑶光

       同治癸酉,孟夏之月。予以俸满,将觐北阙。嘉禾耆旧,出饯鸳湖。水滨百桨,清酒百壶。此地为别,临眺踌躇。亭构“来许”,意在跂予。予忝承乏,赖天子命。于今十年,罔敢不敬!有胡德惠,劳君觞咏?临别赠言,式资往调.爰举觯曰:请建“鉴亭”。劳劳送客,报以德馨.修慝辨惑,舞雩典型。天光云影,源头式听。佥曰唯唯,爰勒斯铭。铭曰:

       兹屿在水中央,不骞不移,万寿无疆。有似仁者,静则延长。君子鉴之,节嗜欲以保安康。

       兹亭轩旷,四无纤障。高天复帱,明月逸宕。甲,洞察万状。君子鉴之,去蒙蔽以扩议量。

       亭下湖水,流似不流,吐纳苕?,古今悠悠。乙,自强不休。君子鉴之,学百川以海谋。

       绕亭卉木,春荣秋谢,荣固繁华,谢亦安暇,丙,与时变化。君子鉴之,舍则藏而得则驾。

       嵌崎古石,于亭之东,瘦貌寒魄,棱棱生风。有似洁士,不与俗同。君子鉴之,廉隅以表孤

       朝开  阖,亭中阴阳。雨润日丽,亭中柔刚。寒来暑往,亭中炎凉。小鸟知止,渊鱼知藏。渔樵朋友,荇藻文章。俯仰皆乐,吟啸非狂。刻石表意,敢告同行。闲情鸥远,逸兴云翔。既亭既鉴,何用不臧!

【注释】①许瑶光:同治三年(1864年)任嘉兴知府,勤政爱民。十年后,许瑶光离任赴京述职,嘉兴乡绅

、百姓为他建亭并挽留。②耆(qí)旧:故老,故交。③跂:垫起脚跟盼望。④忝:谦词,有愧于。承乏:谦

词,滥竽充数之意。⑤式资往调:有助于以后的经验教训。⑥爰举觯:(我)于是举起酒杯,⑦馨:  。⑧修慝(tē):修正过错。⑨嵌崎:高峻。⑩廉隅:棱角,比喻人的行为、品行方正

(1)下面是几位同学的讨论,请你根据文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嘉:“馨”的注释没有,但我们在《陋室铭》中学过,可以解释为:  

小舟:学以致用好。那么,你觉得末段“  ”处,应该选择“溟”“暝”“瞑”中的哪个字呢?

小嘉:我觉得这里应该填“  ”,因为 “ 

小舟:铭文中甲、乙、丙三句被抽出来了,谁能用“有似勇者”有似智者”“有似达者”正确填补?

小海:我来填。我认为甲、乙、丙三句依次是      

小舟:真厉害!这篇铭文以四字句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要主意节奏、重音等,比如读“君子鉴之,砺廉隅以表孤衷”,我觉得“君子”和“砺廉隅”后要稍作停顿,同时“  ”“  ”两词要重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作者  的信念。

(2)请你根据文本,结合链接材料,探究许瑶光建造亭子并将其命名为“鉴亭”的原因。

“来许”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赞扬周成王能继承先王之德业,而许瑶光恰巧姓许,所以亭名“来许”。嘉兴乡绅、百姓这样命名,一语双关,既赞颂许瑶光对嘉兴所做的贡献,又盼望许瑶光能再来嘉兴。

【释义】①(名)古代盛水的大盆。盛冰存放食物或抵御温气的器具。②(名)镜子。③(动)照视,照镜

子。④(动)察看、审察。⑤(动)借鉴。

来源:2019年浙江省嘉兴(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断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