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断句
初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甲】

楚王绝缨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群臣百有馀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室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的画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菌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系在颔下的帽带。②趣:cù通“促”,催促。③茵:垫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

属引凄异

(《三峡》)

B.不绝缨者不欢

往来而不绝者

(《醉翁亭记》)

C.不伐善

陈康肃公善射

(《卖油翁》)

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今 者 烛 灭 有 引 妾 衣 者 妾 援 得 其 冠 缨 持 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①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②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来源: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少述足下:某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宇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fán):焚烧,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慰问。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家乡          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          D.身体不适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①急速,赶快。②危急。③通“极”,至。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来源:201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注释】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②嘘气:吐气,呼气。 ③茫洋:辽阔无边际的样子。   ④感:通“撼”,摇动,震动。⑤汩(gǔ):淹没。    ⑥神: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临之  

③云固弗灵于龙也  

④乃其所自为也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则 非 云 之 所 能 使 为 灵 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4)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

(5)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19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有删改)

【注】①高阜:高山。灭:淹没。②返捍:这里指相倚相撑。③赑(bi)怒:形容气势壮大。④浚(jn):通“骏”,疾速,疾驰。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A.有仙则名

名曰洪水

B.此之谓大丈夫

谓之孟门

C.春冬之时

河出孟门之上

D.皆若空游无所依

鼓若山腾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②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窺深悸魄。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乙文中是如何表现的?请找出并写在下面。

(5)甲、乙两文同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2019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

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

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 已 恤 饥 因 之 以 成 就 民 利 此 先 生 之 美 泽 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  ”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  ”和“C  ”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来源: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候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A.上书谏寡人者

诽谤者族

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公问其故

C.门庭若市

烨然若神人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 父 老 除 害 非 有 所 侵 暴 无 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来源:2019年辽宁省辽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趟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遢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荻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齐有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间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 ,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沉吟久之。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参伺动静,为周军所获。

问齐主何在,绐 云:"已去,计当出境。"疑其不信,欧③捶服之,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蛮夷童卯 ,犹能以学成忠,齐之将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文林馆:官署名,北齐置,掌著作及校理典籍,兼训生徒,置学士。②绐(dài):哄骗,欺骗。③欧:同"殴",击打。④童卯(guàn):儿童。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益慕圣贤 ·

而不知太守 · 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B.又 · 无硕师名人与游

· 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C.犹 · 以学成忠

· 一战(《曹刿论战》)

D.后主之 · 青州

· 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每至文林馆,气喘汗流,问书之外,不暇他语。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后被赏遇赐名敬宣位至侍中开府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田鹏鸾在品质上有什么不同?

来源:2019年辽宁省葫芦岛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亭记》)

【乙】余同年 友魏君用晦 为吴县 ,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⑤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君今去县巳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节选自归有光《吴山图记》,有删改)

【注】①同年: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同时被录取的人互称同年。②魏君用降:即魏用晦,人名。③为吴县:担任吴县县令。④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因为考核优异而被召入京中做给事中了。给事中,官职。⑤扳:通"攀",牵,引。⑥令县令。下文的"令"同此。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 ·

(陈列,摆开)

B.行者休于 ·

(休息在树下)

C.未 · 三年

(到)

D.君今 · 县已三年矣

(离开)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3)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4)甲、乙两文分别写了欧阳修、魏用晦主政地方期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甲文中体现主旨的句子是①    ;乙文中体现为政者与百姓关系和谐融洽的句子是②  。(请分别用文中原句回答)。

来源:2019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西河:魏郡名。②王错:人名。③谮(zen):诬陷。④岸门:地名。⑤雪:擦拭。⑥识:知。⑦毕:尽,用完。⑧西河可以王:指魏可以凭借西河成就王业。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吴起至于岸门

C.愿陛下亲之信之

今君听谗人之议

D.可计日而待也

魏日以削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②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4)甲文中先帝“叹息痛恨于桓、灵”,乙文中吴起“望西河,泣数行而下”,请分别说明其中的原因。

【甲】  。(用原文回答)

【乙】  。(请概括回答)

来源:2019年辽宁省抚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吕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闾食不二味,居不重席,舟车不饰。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节选自《春秋左传》,原文有改动)

【注】①柏举:地名。②二三子:你们。③恤:忧虑。④旷:抛弃。⑤夫差;吴王阖闾的儿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行拂乱其所为

拂:

  

②衡于虑

衡:

  

③今闻其嗣又甚焉

嗣:

  

④所以败我也

所以:

  

(2)请将选文中面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阖闾善用其民,败我于柏举。

(3)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B.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C.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D.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而导致国家衰亡的例子。

②乙文中夫差“自败”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来源:2019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昔者邹忌以鼓琴见齐宣王,威王善之。邹忌曰:“夫琴所以象政也。”遂为王言琴之象政状威大悦与语三日遂拜以为。邹忌既为齐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属七十二人,皆轻忌,以谓设以微辞,邹忌不能及。乃相与俱往见邹忌。淳于髡之徒礼倨,邹忌之礼卑。淳于髡等曰:“狐白之裘,补之以弊羊皮,何如?”邹忌曰:“请不敢杂贤以不肖。”淳于髡等曰:“方内而圆釭,何如?”邹忌曰:“请谨门内,不敢留宾客。”淳于髡等曰:“三人共牧一羊,羊不得食,人亦不得息,何如?”邹忌曰:“减吏省员,使无扰民也。”淳于髡等三称,邹忌三知之,如应响。淳于髡等辞屈而去。邹忌之礼倨,淳于髡等之礼卑。

(节选自《新序》,有删改)

【注】①象政:象征政事。②稷下先生:稷下学官里的学者,淳于髡(kūn)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以辩才闻名。③微辞:委婉而隐含讽喻的言辞。④倨:傲慢。⑤方内而圆釭:方榫头插不进圆轴孔。内,通“枘(ruì)”,榫头。釭(gāng),车轴孔。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昔者邹忌以鼓琴见齐威王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B.乃相与俱往见邹忌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淳于髡之徒礼据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D.淳于髡等辞屈而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为王言琴之/象政状威王大悦/与语三日/遂拜以为相。

B.遂为王言琴之象政状/威王大悦/与语三日/遂拜以为相。

C.遂为王言琴之/象政状威王大悦与语/三日遂拜/以为相。

D.遂为王言琴之象政状/威王大悦与语/三日遂拜/以为相。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淳于髡等对邹忌前后态度的变化,从侧面突出了邹忌  的特点。

来源:2019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

       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中牟:战国时赵国邑名。②鄙人:乡野之人。③周威公:战国时西周国君。④百舍:古代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苦耕稼之劳  

②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  

(2)请用“/”给下面语句断句。(断两处)

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

(4)读这段文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来源:2019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选自《出师表》)

【乙】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祜。”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瘳(chōu):瘸愈。②度人入道:佛教语。意思是度人出家奉佛。③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④异方之教:这里指佛教。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神弗福也

何福可求

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常恐为理体之弊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若行善无效

D.国恒亡

国之大事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祜

(4)请概括乙文的主要事件。

(5)甲、乙两文谈及的问题相同,都是针对  问题。诸葛亮与长孙皇后的情感也相同,两文都表达了他们的  情感。

来源:2019年辽宁省本溪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青衣捕盗

    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

    后公以挂误,解组归。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公稔之,戒备而行。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变。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乞公前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曰:“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群盗罗拜马前乞命。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又问:“鞭挞时何便俯首受?”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

【注释】①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有删减。青衣,古代指婢女。②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③挂误: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④稔(rěn):熟悉。⑤渠:第三人称。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鉴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惶诚恐

B.时已薄暮

莫辞酒味薄

厚积薄发

C.汝等何足污我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挂齿

D.公及夫人皆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见异思迁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3)同样是刻画女中豪杰,为何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而《木兰诗》中有关战场厮杀的内容却一笔带过?写出你的发现。

来源:2018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义猫

[清]宣鼎

    有某翁者,救死恤生,利人爱物,人皆仰之。然厄于命,家中落拓。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自此猫不他往,恋恋依翁侧。翁每饭必食以腥,即外出,必嘱家人尽心爱养。

    是年秋涝,粒米无收。翁家乏食,借贷无门,典质已尽。猫更无从得食,嗷嗷于侧。小女子责之曰:“人尚无食,汝欲食耶?汝不念平日养育恩勤,何以报德,而反嗷嗷取憎耶?”猫呦然似诺,一跃登屋去。

    未几,猫衔一物掷翁怀中,视之,妇女旧抹额也,上缀宝珠二十余,光明圆正,值千金。翁惊讶失色,曰:“猫虽通灵,但窃取之物,污我品行,且恐失物之家,冤及婢仆,性命攸关,奈何?”其妻女曰:“翁言虽是,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况此物自至,必天神怜翁,假手以济,岂尽狸奴力耶?姑先质资度岁,暗访物主,明告其故而归之,似亦无伤。”翁不得已,姑从之。

    次年遍访,无失物家。乃赎珠而货之,缘是起家。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释】①典质:典当。②抹额:妇女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③狸奴:猫的别称。④质资;这里指抵押宝珠换钱。

(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

①【食】翁每饭必食以腥   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②【已】借贷无门,典质已尽   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③【故】明告其故而归之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④【从】翁不得已,姑从之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但 井 上 之 李 岂 无 主 者 廉 士 尚 且 取 之 所 谓 饥 不 择 食 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有饥猫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

(4)文中老翁因卖了宝珠而起家。你如何评价老翁卖掉宝珠这一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来源:2018年浙江省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断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