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断句
初中语文

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 盆缶 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 ,为一击缶。相如顾召 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高兴。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头抢地尔   

②休祲降于天   

③秦御史前书曰   

④秦王怒,不许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4)【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

(5)【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指出。

来源:2019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麟某尝以翰林充国史馆纂修,时年甫逾冠。一日,校罗泽南、刘蓉等列传,忽拍案曰:"罗以一教官而保实缺道,并以布政使记名,死且请谥;刘亦仅候选知县耳,乃赏三品衔署布政使。外省保举之滥,竟至是耶!" 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麟曰:"百战何事?天下太平,当与谁战?恽曰:"盖与太平战耳,君岂未知东南各省大乱十余年,失去数百城耶?"麟大愕曰:" 北方安靖若是,老前辈所谓与太平战者,此言尤难索解。"恽曰:"粤寇洪秀全起事,自称太平天国,君不知耶?"麟曰:"晚生今仅二十余岁,贼之事,何能知之!"恽曰:"君北人,宜不知南方之事也。"

(选自《新世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

B.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

C.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

D.恽彦彬时与同座起/而密诏之曰/彼等皆百战功臣/其时若无湘淮军吾辈/亦安有今日耶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北方安靖若是,老前辈所谓与太平战者,此言尤难索解。

(3)"君北人,宜不知南方之事也。"针对麟某,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2018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 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 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 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 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 ,不禽 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 也。寡人虽亡国之馀 ,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⑪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牺牲玉帛   

②肉食者鄙   

③门官歼焉   

④公伤股   

(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

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①【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②【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5)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来源:2018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龙卷风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近,所经县城官舍、居民略尽,悉卷入云中。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选自《梦溪笔谈》)

(1)下面“略”的义项摘录于《古代汉语词典》,其中符合“居民略尽”的一项是  

A.疆界

B.巡行,巡视

C.谋略,智谋

D.大致

(2)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3)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能够表现龙卷风特点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来源:2018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

任末 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 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削荆 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 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不知其

旨:

  

笈不远险阻

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知/其旨也

B.

观书有会/意者

C.

然后/能自反也

D.

常/以净衣易之

(4)对以上两段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甲】文选自《札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

【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

【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

【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5)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来源: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复儿子书

    来信均悉,兹再汇汝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己告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汝不应若是耳。况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有汝父庇荫,固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老人训也。

(选文有改动)

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②悉:知道。③兹:现在。④汝:你。⑤业:已经。⑥资:钱财,费用。⑦即:就,便。⑧告罄:财务用尽。⑨苟:假如。⑩特:不过。⑪恃:倚仗,依赖。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⑬固:本来。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⑮致:给予。⑯函:信件。⑰毋:不要,不可。⑱负:辜负。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儿自去国至今  

②求学宜先刻苦  

③特汝不应若是耳  

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

用 钱 事 小 而 因 之 怠 弃 学 业 损 耗 精 力 虚 度 光 阴 则 固 甚 大 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②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来源:2017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诗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沧浪亭记(节选)

(宋朝)苏舜饮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逐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箕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注释]①阜fù:土山。②并bàng:靠近。③纵广:纵横。④杠gàng:独木桥。⑤亏蔽:掩映。⑥坳ào:低洼。⑦碕qí:弯曲的堤岸,⑧榜bǎng:摇浆,划船。⑨幅巾:男子用布包头,不戴帽子,古人认为这是很随意的装束;⑩洒然:畅快的样子。⑪箕:坐时臀部着地两腿分开前伸,形如箕。⑫踞:蹲坐。⑬形骸:身体。⑭汩汩gū:沉浮。⑮磨戛:折磨。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形骸既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C.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D.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修建沧浪亭之前,作者经历了一系列过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经过郡学,发现东面的弃地。

B.纵横合计寻找了五六十里路。

C.通过走访,了解这块地的来历。

D.喜欢这块地,于是买下了它。

(3)《与朱元思书》中,吴均由山水美景引发了人生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请摘抄本文中思想情感、表达作用都与之相近的句子。

(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其地益阔

自以为大有所益

(《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B.旁无民居

居无何

(《史记•周亚夫军细柳》)

C.水之阳又竹

已而夕阳在山

(欧阳修《醉翁亭记》)

D.不亦鄙哉

肉食者鄙

(《左传•曹刿论战》)

与诸子登岘山

(唐朝)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①岘xiàn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祜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②鱼梁:襄阳河水中的沙洲,③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5)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B 

A.曹操

《观沧海》

B.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C.王安石

《登飞来峰》

D.文天样

《过零丁洋》

(6)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

来源:2019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董源 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 祖述 源法,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 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佳木秀而繁阴

B.钟子期辄穷其趣

欲穷其林

C.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佛印绝类弥勒

D.悉是晚景

悉以咨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B.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C.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D.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凡是伯牙想到的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B.

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士兵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

C.

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心里悲愁,于是弹起琴来鼓励他

D.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B.【乙】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

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C.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甲]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而子期"善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乙】文"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

D.两文都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甲】文正面描写了伯牙鼓琴之"善",侧面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乙】文正面描写了董源画作"远观"景物鲜明之状,而侧面描写《落照图》,突出董源画技高妙。

(5)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来源:2019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               。"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家用不足 其兄况

以军中多务

B.遂 北地田牧

能以径寸

C.穷当

慕圣贤之道

D.闻隗嚣好士,往

外来,与坐谈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汝 大 才 当 晚 成 良 工 不 示 人 以 朴 且 从 所 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来源:201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敦 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 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 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昼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科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节选《晋书》有删改》)

①敦:王敦、王导的堂兄。②顗(yǐ):周额,字伯仁。曾投奔王敦,与王导交好。

(1)下列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敦之 兵也/傅说 于版筑之间

B.

入不顾/ 截了当

C.

顗不 言/客从外来, 坐谈

D.

南北之 / 尘莫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既 见 帝 言 导 忠 诚 申 救 甚 至 帝 纳 其 言

(3)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

来源:2018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是时西边用兵/当 是时,妇手拍儿声

B.

常被发 铜具/能 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

士大夫 然称之/往来

D.

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来源:2017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

师川外甥奉议 :别来无一日不奉思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 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 :"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 ,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 ,功必倍之。 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

旨:

  

②然后能自

反:

  

③诚能如

是:

  

④令心意不驰

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来源:2019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卒逢暴雨

卒:

  

②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舍:

  

③皆宜远观

宜:

  

④悉是晚景

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②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4)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

来源:2018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溯:

  

②属引凄异

引:

  

③不及返顾

顾:

  

④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②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译文: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来源:2017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五柳先生传》节选)

【乙】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 ,甚贫。为文崛奥,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 勉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技,时经营以寄傲 ;更善貌人,无不克肖 .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

【注释】①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者,称诸生。②黾(mǐn)勉:勉励;尽力。③寄傲:寄托傲世之志。④克肖:酷似。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

①常著文章自娱

②其先山东平度州人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先生不知何 人也   

②造饮   

试而困   

④更善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 号焉

文崛奥

B.亦不 姓字

C.多 不见

长跪而

D.皆逃避不

臣于草庐之中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

(5)五柳先生与崔子忠家庭状况有何相似之处?面对此种状况,他们都如何面对?这反映他们怎样的生活志趣?

来源:2016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断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