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部分
(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之别院。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写进(  )里。(每小题0.5分,共3分)
为之强 (    ) ⑵如鹤唳云端 (    )
⑶以丛草为(    ) ⑷正浓   (    )
出神  (    ) ⑹之别院  (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景象;二是“______________” 遇到“庞然大物”的经过。文中能体现课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语言简朴、自然,所以文章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B.本文是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
C.本文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童趣”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
D.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四幅图画。突出“记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  

A.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
B.不知为不然后松柏之后凋也
C.温而知新善学者假人之长
D.吾日三吾身见不贤而内自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说:
(2)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愠:
(3)学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而:    殆: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简答。
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             ,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内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节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父焉 (             )              (2)指物作诗立(            )
(3)父其然也(           )               (4)日仲永环谒于邑(        )
翻译划线的句子。
用文中的话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甲】楚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连同;⑤以:用来⑥何:哪里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契其舟(      )    (2)不亦乎(      )
(3)项为之(      )    (4)席上菱(      )
选出句中 “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人自护其短
C.常蹲其身 D.自度其足

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③北土亦有此物否?
我们可以从甲乙两文中分别获得什么启示?(2+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帛曰:“陈胜”,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A.书:字条 B.王:为王 C.得:发现 D.固:本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汉语中常有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功宜为 B.陈涉乃自立为
C.大楚兴,陈胜 D.侯将相宁有种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右臂支船              《核舟记》
(2)等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3)屠起              《狼》
(4)小大之狱                《曹刽论战》
(5)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马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有水。”乃掘,遂得水。
注:①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园,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的高出土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从桓公伐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共18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__,它是由北宋 __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2分)
解释下列字词:
①辞:              ②涉猎:     ③刮目相待:       ④遂:
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的意思,这句诗指路很远,要看到它的尽头必须要用尽眼力去看。
B.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萋萋:形容荒草孤独寂寞,十分荒凉的样子。
C.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污染:本来指有害物质混入空气、土壤、水源等而造成危害,用在这个句子中说明这条道路很少有人走过。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延绵:绵延的意思,用在这里指这条路径绵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黔之驴》,完成后面问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有好事者载以入。船:            (2)稍近益狎                
(3)习其声。              (4)乃去                      
翻译下列句子。
(1)慭慭然,莫相知。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寓言简洁,精炼,往往一字传神,请赏析画线句“窥”的表达效果。
驴子本是无辜的,可最终却被老虎所吃。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词活用为另一种词性的词,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请指出并解释。

A.京中有善口技者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B.妇抚儿乳__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C.妇手拍儿声____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D.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_____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外文言文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吴中士人家藏              (2)改为“满”           
(3)凡如是十                  (4)定为“绿”          
翻译下面句子: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这个故事表现了王安石的什么态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2分)
(1)便还家  要:                  (2)渔人甚之   异: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处处之寻向所 B.屋舍俨自乐
C.有良田美池桑竹属无丝竹乱耳 D.见渔人,大惊不知有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